当前位置:首页 >>东北抗联人物志数据库
于洪仁
    
    
关键词字博安
简介于洪仁(1908-1934),字博安,满族,190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北岗子一个农民家庭里。他童年在本屯私塾读了三、四年书,后到宁安街小学、中学读书,1930年于宁安吉林省立第四中学高中毕业。
于洪仁中学读书时,在学校地下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和通过实际斗争的锻炼,其革命觉悟提高很快,于1930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下半年到宁安腰岭子屯当小学教员。
于洪仁当小学教员期间,经常向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进步青年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渴望到斗争第一线去,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2年初,中共宁安县委派洪仁同志到救国军里去工作,改造自发的抗日队伍,使其纳入党的领导之下。
1932年9月,宁安县沙兰镇雇农出身的李荆璞将自己组织起来的100多人的农民抗日武装脱离了"吉林抗日救国军"队伍。洪仁同志很欣赏李的抗日决心,支持李的行动,同时出主意想办法和有力的配合,帮助李解决了武器问题,颇得李的赏识,并把洪仁调到自己的身边,成为李的得力助手。在一次袭击伪保安队的战斗中,洪仁同志周密布署,精心安排,并身先士卒,使脱离救国军来第一仗初战告捷,不仅赢得李的更加信赖,而且使洪仁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扩大了队伍。后这支队伍起名为"平南洋总队",李任总队长,洪仁为副总队长。通过打宁安保安队王竹三的战斗,"平南洋"这个名字在宁安一带开始叫响,不少杂牌武装也被收编。
鉴于"平南洋"总队收编进来的人有些是土匪,其恶习难改,打着抗日旗号做坏事,日本人借题发挥,大肆造谣,强加罪名,给部队带来很坏的政治影响,为正名声,李、于二人统一认识,将部队改名为"东北工农反日义务总队"(简称"工农义务队")。
洪仁同志通过自己在战斗中的表现,确立并巩固了在这支队伍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他经常帮助李学习文化知识,耐心的做李的思想工作,一有机会就向李灌输我党的主张、方针和政策。通过日积月累循循善诱的工作,逐渐使李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李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开始有了要找共产党、加入共产党的愿望。洪仁同志趁热打铁,向李讲了入党的条件和党员的标准、纪律等方面的知识,使李对入党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不足,终于在1933年5月2日被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在洪仁同志积极努力工作下,这支东北工农义务总队从此直接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此后,部队建立了党支部,洪仁任书记,李任委员,上级党组织又陆续派来党员干部充实这支队伍,为彻底改造和发展这支队伍奠定了基础。
于洪仁同志在帮助教育和培养李荆璞的同时,丝毫没有忽略对部队基层骨干和广大战士的团结教育和思想改造工作,经常深入战士中间做思想教育工作。
1933年6月,日寇对救国军残部、山林队展开了大规模的政治欺骗和"军事讨伐",许多山林队准备投降日寇,工农义务队内部也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洪仁同志事先在党团员中做好了思想发动工作,坚定了广大爱国官兵抗日到底的信心,给日寇诱降阴谋和顽固的投降分子以沉重的打击。
1933年冬,日寇开始了"冬季大讨伐",部队活动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洪仁同志开始对收编队伍进行了纪律整顿,历时两个月,于1934年1月的一天,召开了全体官兵大会,提出了废除私有剥削制度,枪马财产归公,官兵一律平等,不得打骂士兵和施行肉刑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官兵的大力拥护和支持,使部队的成分纯洁了许多,有力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1934年2月,工农义务队加入了周保中的队伍,并吸收了其他一些抗日队伍,成立了绥宁反日同盟军,建立了同盟军党委会和军委会,洪仁同志任党委委员和军委委员。
1934年8月21日,洪仁同志在大唐头沟被叛徒开枪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