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身段舞蹈。二人转的舞蹈丰富多彩,表现力很强。如“掏灯花”、“三场舞”、“扇舞”、“绢舞”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离不开秧歌性。二人转的舞蹈是以秧歌为基础,吸收了我国古典舞的某些精华。近年来由于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又吸收了芭蕾舞的一些东西,形成了粗犷、喜悦、红火、挺拔的风格。二人转是以唱为主,舞蹈要为唱服务,不能因舞害意。要舞得恰当,不能句句舞,处处舞。舞蹈要力求简练,干净利落,要有阶段,有层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简而不单,繁而不乱。就舞蹈表演来说,一种是纯舞蹈场面,一种是结合剧情、人物的舞蹈动作。但两种性质的舞蹈,必须注意分清男性和女性动作的差别。如:走“三场舞”时,旦按鬓边子,丑须正冠;旦提绣花鞋,丑须提靴子;旦卧鱼,丑须劈叉;旦跑圆场,丑须走矮子。…… 二人转舞蹈,主要是由上下场舞;小曲、小帽、胡胡腔的载歌载舞;甩腔、过门的间舞;叙事性情节舞以及“三场舞”等组成。二人转舞蹈,来自东北民间秧歌,传统二人转舞蹈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场舞”,也叫“走三场”。“三场舞”源于民间秧歌的“打小场子舞”,同时吸收了一些民间戏曲身段并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舞蹈动作,经艺人们不断艺术实践,逐渐加工磨炼,日臻完美。“三场舞”不仅起到演出时打园场、安定观众情绪的作用,同时也满足观众欣赏民间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三场舞”是由旦、丑两个演员来表演,多为表现小夫妻串门走娘家,路上戏闹逗趣、观景等简单情节。充分展现了二人转舞蹈手、肩、腰、脚等部位动作和技巧,所以,“三场舞”是一套完整的二人转舞蹈组合。也是一套优美的三段体民间舞蹈,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这三场舞蹈没有大扔大撂的动作,以小卖弄为主,细腻动作见长,从“二板胡胡腔”起舞。头场看手(清场),主要是看腕子功。手和腕的表现力最强,有旦看手,丑看肘的艺诀。这场舞要求稳中浪,慢板,奏“海青歌”曲牌。表演旦在镜前梳洗打扮,丑在一旁模仿并加以解说。如:“摸鬓边子”,双手在胸前做“小五花腕”后,做“里翻腕”按鬓角,左右各一次。“摸攥圈子”,双手在胸前做“小五花腕”后,分手抓摸头后发髻。接着做正身形,提脖领、挽袖口、紧裙带、提鞋等动作,皆用里、外翻腕。腕子花既活又多,有平、翻、压、甩、绕、抖、掏腕等十余种。上、中、下部位腕子花一般是里翻腕;左、中、右腕子花基本是外弹腕;前和后腕子花多为外片腕。二场看扭(走场),主要看腰和肩等部位的运用。这场是旦、丑表演夫妻路上逗趣,要求逗得俏,扭很浪,俏中有哏。中板,奏“满堂红”、“句句双”曲牌。扭就是指腰的横、顺活动而言。舞的上身动律,主要体现在腰的动向。如旦的转身、切身、卧鱼。都是以腰为轴心的动作。腰的动作有扭、提、顶、转腰等。软、硬切腰(切身),最有二人转特色。软切腰,要慢,柔长身,用胯顶腰,前仰后合亮相;硬切腰,要快,表示旦一个趔趄,丑怕旦闪腰,急上前用手扶住。俏中带哏,幽默风趣。腰部动作必须和其它部位协调配合,特别是肩和腕,才能扭得活、扭得美。肩部动作,有节奏感,最能体现稳中浪的特点。肩的动作有抖、提、晃、拱肩等,如提鞋用单提肩,正身形用双抖肩,切身用拱肩等等。不管做哪种肩部动作,都要做到活而不僵,小动含蓄,大动不狂。三场看走(圆场),主要看脚下功夫。这场是表现欢快心情的。旦跑丑追,要走得又快又轻,身子要稳,稳中求美,好似水上漂。奏快板“句句双"曲牌。舞到高潮时,做正、倒推磨,单、双卷席筒,挎肘转,掏灯花,滚龙转等对舞。二人转舞蹈步法有平、踏、踢、拧、跳、跺、踮、颤、撤、掖、碎、错步和十字步、矮子步。其中某些步法有前、后,单、双、横、顺步之分。脚是全身的根,正如艺人们说,“要学扭,先练走”,“脚下准,才能稳”。可见练好脚下功夫是多么重要。总之,要想舞的动律美,必须注意各部位动作的和谐统一。稳、浪、俏、哏”是传统二人转舞蹈的基本特点。要在舞中体现这一特点,首先必须注意运用形成这种特点的艺术手法,如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快慢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结合。再如正反对比,大小对比,高矮对比,美丑对比。这些都是艺人们的经验总结。这些鲜明的变化对比,要用得巧,用得有章法,方能显出美的舞姿和美的造型。二人转舞蹈是丰富多彩的,又别具风格;它是民间舞蹈宝库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只有深入地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并创造出具有时代风采的二人转舞蹈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