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库
白城吉剧
    在线浏览
介绍"白城吉剧"是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用传统戏剧艺术打底创建的一个新剧种,白城吉剧博采众长,在吉剧的音乐和唱腔上有所创新,曲子具有东北的地方特色,朴实、风趣、幽默,富于时代感,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风格,被专家和同行称为:"西路吉剧"或"草原吉剧"。
1、 剧本。根据省委提出的:"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新剧种建设方针。采用创作、改编和移植三并举的办法,广开剧目来源,充分吸收二人转的艺术营养并将其美学原理和艺术技巧与传统戏剧艺术恰当结合,概括为四个方面:
1) 剧本立意新颖,主题思想健康向上
2) 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血肉丰满
3) 剧本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有致,富有戏剧性和观赏性
4) 语言讲究,在注重性格化动作性同时又富有诗意和地方色彩,既有很强的文学性,又生动流畅,通俗易懂,便于雅俗共赏
2、 表演。既程式化又不程式化,舞蹈、身段、唱腔、韵味、说口技巧、手绢、扇子、大板等绝活有所丰富和发展。
3、 表导演。注重从人物出发,善于将二人转艺术手段与戏曲行当的表演程式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刻画人物。
4、 音乐。唱腔有"柳调"、"嗨调"两个声腔和曲牌专调,(原板)、(二六板)、(跺板)、(散板)、(导板)、(搭调)等起板唱腔,同时又创造出吉剧匀板。创编了场景、气氛和衬托念白的乐曲,以及开幕、落幕和幕间曲等,并创造了一批新的锣鼓点。乐队在原来民乐的基础上保留了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中阮和古筝、电吉他、电子琴、电贝斯。
基本内容"白城吉剧"是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用传统戏剧艺术打底创建的一个新剧种,白城吉剧博采众长,在吉剧的音乐和唱腔上有所创新,曲子具有东北的地方特色,朴实、风趣、幽默,富于时代感,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风格,被专家和同行称为:"西路吉剧"或"草原吉剧"。
1、 剧本。根据省委提出的:"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新剧种建设方针。采用创作、改编和移植三并举的办法,广开剧目来源,充分吸收二人转的艺术营养并将其美学原理和艺术技巧与传统戏剧艺术恰当结合,概括为四个方面:
1) 剧本立意新颖,主题思想健康向上。
2) 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血肉丰满。
3) 剧本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有致,富有戏剧性和观赏性。
4) 语言讲究,在注重性格化动作性同时又富有诗意和地方色彩,既有很强的文学性,又生动流畅,通俗易懂,便于雅俗共赏。
2、 表演。既形式化又不形式化,舞蹈、身段、唱腔、韵味、说口技巧、手绢、扇子、大板等绝活有所丰富和发展。
3、 表导演。注重从人物出发,善于将二人转艺术手段与戏曲行当的表演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刻画人物。
4、 音乐。唱腔有"柳调"、"嗨调"两个声腔和曲牌专调,(原板)、(六板)、(跺板)、(散板)、(导板)、(搭调)等起板唱腔,同时又创造出吉剧匀板。创编了场景、气氛和衬托念白的乐曲,以及开幕、落幕和幕间曲等,并创造了一批新的锣鼓点。乐队在原来民乐的基础上保留了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中阮和古筝、电吉他、电子琴、电贝斯。
基本特征一、 民众性:"白城吉剧"源于民间,贴近生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白城人民的喜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二、 综合性:"白城吉剧"在继承和发展了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基础上,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精华,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地方剧种的戏曲表演手段和风格。
三、代表性:"白城吉剧"是白城特有的一个地方剧种,是几代白城吉剧人精心打造的艺术品种,代表了地方剧种创新发展的方向。
主要价值一、 历史价值:"白城吉剧"自创建以来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白城吉剧"特有的吉林省"西路吉剧""草原吉剧"特色。
二、 艺术价值:"白城吉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戏剧表演风格,它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戏剧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价值:
1. "白城吉剧"具有很高的综合艺术性,可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2. "白城吉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地方剧种的审美需求。
3. "白城吉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可以作为白城的艺术品牌,弘扬光大,也可望形成以"白城吉剧"为主的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历史渊源"吉剧"是吉林省地方剧种。 1959 年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而形成。声腔以 [ 柳调 ] 、 [ 嗨调 ] 为主体。
1959 年秋,白城专区与原白城市在白城市民间艺术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白城吉剧团,排演《蓝河怨》。
1960 年 4 月 1 日,白城吉剧团直属专区领导,改称白城专区吉剧团,接又排演《桃李梅》。嗣后,专区文化部门组织吉剧团到全区各县(市)巡回演出《蓝河怨》、《桃李梅》,普受欢迎。同年,专区成立艺术学校,内设吉剧专科,培养吉剧艺术人才。 1965 年,镇赉县成立了吉剧团。吉剧在白城又增多了一个演出团体。
"文化大革命"时期,两个吉剧团同全区所有剧团均改为文工团。地区文工团内设文工队,演出小吉剧、二人转及其他小节目。镇赉县文工团以演出吉剧为主,兼演其他节目。此外,尚有乾安、洮南等县文工团也间或演出小吉剧。
1978 年,地区文工团的文工队扩建为地区吉剧团。镇赉县文工团复建为吉剧团。乾安县文工团改建为吉剧团。全区共三个吉剧专业表演团体。
几十年间,白城吉剧相继生产出一批自编剧目,并在音乐与唱腔方面有所创新。吉剧《蓝河怨》是白城在五十年代排演的第一个吉剧实验剧目,之后又排演了《三关排宴》、《包公陪情》、《花打朝》; 1964 年又排演了吉剧《江姐》; 1973 年《队长不在家》; 1978 年《父子恨》获省汇演综合一等奖,演员勾丽华、杨庆保获表演奖; 1979 年《婚礼上的眼泪》获省汇演综合二等奖。吉剧《生命之花》 1980 年冬参加省汇演,勾丽华获表演二等奖,杨庆保、崔丽平获表演二等奖,创作获三等奖。剧本同年发表于《吉林戏剧》。吉剧《逐春曲》 1981 年参加省创作观摩评奖,获创作三等奖,演出二等奖。 1981 年吉剧团参加了全省文化系统"双先会",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被授予"先进集体"的称号。 1982 年,青年演员勾丽华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文化"双先会",被文化部命名为先进工作者。 1983 年,勾丽华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劳动模范。吉剧《江村女》 1982 年参加省创作剧目观摩奖,获创作、表演三等奖;《七仙女送子》获省调演综合三等奖; 1983 年参加全省首届吉剧汇演,大型吉剧《西瓜今日甜》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导演一等奖,勾丽华、杨庆保获表演一等奖;王小平获表演三等奖,周小霞获表演三等奖。 1984 年《故土春光》大型吉剧获省汇演综合三等奖; 1985 年《正气长存》获省文艺调演综合一等奖;《寇准探园》获省综合二等奖;《裴度自贬》获综合三等奖; 1988 年《老林深处》获省调演综合二等奖;《爱情偏瘫症》获省调演三等奖。
1991 年参加吉林省纪念"九 ·一八 "汇演,大型现代吉剧《枭雄梦》获综合一等奖,表演者杨庆保、勾丽华、张树新获一等奖,闫喜昆、吴波获二等奖,灯光音响获奖。
1992 年大型儿童吉剧《苦柳》获省调演综合三等奖,王小平、王作智获表演一等奖,刘笑获表演二等奖。
1997 年大型吉剧《晚霞不是梦》获省调演综合一等奖,编剧、作曲、导演一等奖,表演者杨庆保、勾丽华获表演一等奖,王丽华、王作智、袁小光、刘力获表演二等奖,王艳君获表演三等奖,该剧目获省宣传部推荐参加全国"五个一"评奖。
1999 年《望水村》获省汇演综合二等奖。
1984 年至今,吉剧团、镇赉吉剧团等先后参加了省 17 届二人转、戏剧小品汇演(艺术节),每届均获大奖。
传承普系1959 年秋,白城专署在白城市民间艺术队的基础上组建白城吉剧团, 1960 年 4 月 1 日白城吉剧团正式建立。 47 年来"白城吉剧"不断创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吉剧专业艺术人才,现已统计到的优秀"白城吉剧"专业人员有:
第一代:(六十年代初) , 王柏岩, 王会田, 韩冰(女), 徐淑文(女), 吴广, 邱洪占
孙驰(女), 焦秀兰(女), 李洪文, 樊树才, 马玉珍(女) ,
李世鹏 , 李保玉 , 王瑛 ( 女 ), 马淑珍(女) 。

第二代:(六十年代中期) , 王丽娟(女) ,卢凤吉 ,刘廷尧 , 裴煜贵 , 张一 ,
沙宪杰, 江海凤(女) , 苏杰(女) ,张桂兰(女), 唐晓东,
姜金才, 常维圻, 尚荣海, 张景彦, 李兴华, 佟化来,
李淑贤 ( 女 ), 霍巨媛(女), 胡文秀 , 张续桥 。

第三代:(七十年代初), 勾丽华(女) ,杨庆宝, 张树心, 袁晓光(女),
梁铁英, 陈国新, 赵炳军, 范炳军, 谭雅凤(女),
肖玉斌 , 姚秀珍(女), 蔡润之(女),李敏杰, 宫小宁 ,刘景山。

第四代:(七十年代中期) , 王丽华(女), 孙喜军, 谭福强 , 许国舫(女),
周晓侠(女), 闫喜昆 , 李月娟(女), 郑春和,
田俊明, 肖亚彬 , 宋桂芹(女), 刘晓明 , 陆晶莹, 张兆林 。

第五代:(八十年代初), 王晓苹(女), 刘力, 徐树杰, 谢桂娟(女) ,
关晓华(女), 田丽群(女), 丁勇超, 杜雅兰(女),
付野 , 陈凤侠(女), 康玉娟(女), 王艳(女),
邱爱莉(女), 陈志强, 王玉忠, 王志练, 闫广达 。

第六代:(八十年代中期), 王作智, 吴波(女), 王艳军(女), 李树刚 ,
陈雨飞(女), 刘海艳(女), 李彦军, 张玉忠 ,
徐艳红(女), 陈加丰, 赵清侠(女), 马智莉(女),
薛庆东 , 李淑华(女) , 韩建凤(女)。

第七代:(九十年代), 朱伟 , 桑丽娟(女), 伺庆义, 李向阳, 崔玲(女) ,
赵海鸥(女) , 李蕊(女), 宋双(女) , 王莉莉(女),
徐杰 丛珊(女), 李慧平 , 刘殿国 , 张国红 , 赵海艳(女)。
第八代:(新生代), 张朝凤(女), 崔子肖(女), 刘晓庆(女),
余萍萍(女), 石羽(女
器具制作及作品1 、打击类:板鼓、梆子、碎子、大锣、小锣、铙钹、堂鼓。
2 、吹奏类:唢呐、笙、笛子。
3 、弦乐:板胡、二胡、中胡、大提琴、贝斯。
4 、弹拨类:琵琶、月琴、中阮、三弦、扬琴。
5 、制品类:扇子、手绢、水袖等。
濒危状况多年来,白城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在白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白城吉剧"的发展创新和人才培养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面对我们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
一、 具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才高龄化,骨干人才缺失、演职人员断档,青黄不接。
二、 缺少资金和经费,剧种创新、剧目生产、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三、 传统的人才培养渠道已不能满足剧种发展对人才需求,新生力量接续不上,缺乏对现有专业人员业务培训的机制和设施,专业演职人员队伍萎缩,演出质量下降等,直接威胁着剧种的生存。
保护计划一、已采取的措施:为了保护"白城吉剧"这一地方剧种,使之在白城更好生存和持续发展,白城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已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
1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陆续派出人员参加省里举办的导演、表演、作曲等各类专业集训、培训班,共计三十多人接受培训,提高了专业素质。
2 、面向社会公开招收、招聘演职人员,充实力量,发展吉剧人才队伍。
3 、成立"白城吉剧"艺术学校,面向社会招生,培养吉剧新人。
4 建立"白城吉剧"艺术档案管理部门,收集、整理、保护"白城吉剧"艺术资料。
二、保护内容:为了使"白城吉剧"在我省得到继承和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白城市新闻出版局确定以下保护内容:
1、表演形式保护:继承和发展创新"白城吉剧"的表演特色,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地方剧种的文化生活需求。
2、人才保护:办好"白城吉剧"艺术学校,为培养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努力解决"白城吉剧"人才的实际困难,以保证人才不再流失。
3、 资金保护:争取市财政部门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为剧种创新、剧目生产和业务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保证剧种持续发展。
三、五年计划:
2006 年: 成立"白城吉剧"艺术学校, 招收首批学员、
2007 年: "白城吉剧"艺术学校扩大招生 , 在校学生达到 30 人以上。
2008 年: 搜集、整理、编辑"白城吉剧"艺术资料 , 建立"白城吉剧"艺术档案资料库。
2009 年: 打造剧目精品,扩大演出交流 , 树立"白城吉剧"特色文化品牌 。
2010 年: 发展以"白城吉剧"为品牌的地域文化产业 , 促进"白城吉剧"持续发展。
四、 保障措施:
1、 成立以白城文化新闻出版局主管领导负责的"白城吉剧"保护
领导机构。
2、争取经费,增加对"白城吉剧"剧种创新、剧目生产、设备更
新的资金投入;
3 、 3、"白城吉剧"的对外交流演出活动,使"白城吉剧"在普及和交流中不断提高、发展;
4、发展"白城吉剧"的文化产业,为"白城吉剧"的生存和发展增加后劲。
五、建立机制:在实施五年计划当中,重点建立以下机制:
1、 建立定项、定人、定责、定额的领导管理机制;
2、 建立传、帮、带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 建立吉剧剧目生产、商业演出、文化交流的操作机制;
4、 建立品牌效应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市场运营机制。
六、经费及说明:白城吉剧发展每年预计资金费用 15 万元,由白城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编制白城吉剧所需经费预算,报请国家及省财政部门予以解决。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