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库
王雍民间故事
    在线浏览
介绍 口头故事作为人民口头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特殊文学。王雍作为敦化一名民间故事家,采取调查采录和理论研究的办法,把敦化的民间故事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先后有30 多部作品已在各种刊物上进行了发表,如:代表作品《青石棋盘》、《三宝传说》、《金鸡立单刀》、《神医孙思邈》、《错一句》和《咱妈的》等民间故事被收入中国民俗资料里。王雍的民间文学是生活在敦化的先民们经过生产生活,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流水似地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
王雍民间故事塑造了民族的强悍、勇敢,刻画了民族的善良、勤劳,表现出了民族性格精神,也体现了敦化人在传承历史文化中,所体现的民族气质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民间文学应该是特有的一种传承形式,是延边地区民间文学的缩影。
基本内容王雍的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从小和爷爷学的,非常爱听爷爷和长辈讲民间故事,由于当时社会不发达,交通十分不便,又生活在长白山脚下,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均成了本地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承传的特殊环境,人们的消遣娱乐的方式很少,大人、小孩闲遐时间经常聚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并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传了下来,因而民间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王雍不但十分愿意听故事,还经常讲给其他人听。由于他的记忆力较好,想象力丰富,加之口才较好,很多人都十分乐意听他讲,常夸他讲的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对讲民间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注意收集、整理学习讲民间故事,由于长年的积累研究和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收集和创作的作品很有可读性,其作品种类多、内容丰富、新奇、独特、有哲理,故事情节曲折、耐人寻味,有文化底蕴、有内涵,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流传方式。通过他近半个世纪的收集、整理,这门学科已经建立起来并取得了标志它走向成熟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王雍的这门学科在文革时期并未得到长足发展,甚至一度陷于困境,直到70年代才开始好转。
口头故事作为人民口头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特殊文学。王雍作为敦化一名民间故事家,采取调查采录和理论研究的办法,把敦化的民间故事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先后有30 多部作品已在各种刊物上进行了发表,如:代表作品《青石棋盘》、《三宝传说》、《金鸡立单刀》、《神医孙思邈》、《错一句》和《咱妈的》等民间故事被收入中国民俗资料里。王雍现在虽已60多岁,但他还是深入村屯边搜集资料、边讲故事,在王雍的脑海中已形成了300多个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请他讲故事的人是越来越多,王雍还经常找敦化的一些文学家探讨民间故事,使他的创作水平和整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1987 年他被省民俗协会吸纳为会员,1991年受到了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吉林省民委、吉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的表彰,被命名为吉林省民间故事家。现在他正积极的研究民间口头故事,又搜集整理了100多篇许多濒临淹没的民间故事,并准备陆续发表 。
由于王雍一直生活在山里,较为封闭,故而原生态的作品比较多,如狼和狗的故事、巴拉人的故事等都是本乡本土的神话、传说。其中满族民间故事、传说最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传说,塑造和美化他们敬仰、崇拜的本民族英雄和著名人物。代表作品关东三宝以及狩猎的传说、神医孙思邈都很宝贵,不光是一篇既完整又十分有趣的小故事,还解释了某一习俗的来源,有的还很有哲理,耐人寻味。
目前,王雍正在整理原生态的长篇、短篇满族、朝鲜族、渤海、汉族传说故事、风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重点在深入探求各民族民间口述文学在原创性成果时空背景上生存演进的轨迹,体现民间口述文学在民族文化、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目前正准备出版王雍原生态民间故事集成200余篇作品。
王雍传讲的300多个故事中,就有100多个含有诗词对联等文学形式,高雅而精致,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讲者生动传神,听者兴趣盎然,使得这些故事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有了群众性的活态基础。
基本特征1.传统性:王雍的民间文学是生活在敦化的先民们经过生产生活,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流水似地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
2.民族性:塑造了民族的强悍、勇敢,刻画了民族的善良、勤劳,表现出了民族性格和精神,也体现了敦化人在传承历史文化中,所体现的民族气质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3.代表性:民间文学应该是特有的一种传承形式,是延边地区民间文学的缩影。
主要价值1、历史价值:民间文学的历史悠久,是关内人民进入敦化市境内长期从事劳动、生活、放山、采伐、打鱼、狩猎、衣食、居住中形成的民间习俗。当地的满族、汉族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民族民间特色传统文化,部分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形成了敦化特有的文化风景线。
2、艺术价值:它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更多的民间文学内涵。是了解敦化市民间故事发展的一道道鲜明的"年轮",对于完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文学艺术价值。
3、文化价值:它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成为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是研究民间文学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文化价值创新的资源。
历史渊源敦化市的口传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关于口传民间文学的起源时间,专家学者随着朝代的更迭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在敦化其萌发于千年以前,形成于唐代,鼎盛于清代,跨越了若干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用满语言、汉语言等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由于千百年来的口口传播,形成了今天敦化的满族故事、渤海故事、汉族故事、朝鲜族故事、口头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敦化的学者开始收集整理满族故事、渤海故事、汉族故事、朝鲜族故事。60年代开始在地方刊物、省刊物上发表,特别是满族故事的发表,才引起了世人对敦化的口传民间故事的关注。省、市内的多名专家学者多次组成了工作组深入敦化的山区进行专题调查,在不同的村(屯)搜集了100多个原始口传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汉译本并公开发表。九十年代敦化的满族传说故事《金镜》被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搬上了银幕,《金镜》遂成为镜泊湖、长白山形成的传说中的美好形象。另外,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里的满族、汉族人民早期渔猎生涯,歌颂他们开发土地,保卫边疆,抗击侵略者立下的功业。记述了他们同大自然的拼搏,也描绘了长白山麓的山光水色和这一方风土民情。从而明显地体现出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以及他们朴实的是非观念,特别是民间故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这里的民间文学形式多样,流行于敦化地区的民间故事大体可分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动物故事、民歌民谣故事、生活故事、生产故事、历史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地方风物故事、历史传说、笑话、寓言、童话等,都独具特色,也比较有代表性,如:
1、传说故事
《天女浴躬池》是关于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的传说。满族人把自己的民族说成是神的后代。《老憨王逃难》、《黑娘娘的传说》、《红罗女》可以称为满族三大传说,通过这些传说,塑造和美化他们敬仰崇拜的本民族的英雄和著名人物。
2、风物故事
长白山的风光、关东三宝以及狩猎的传说都很宝贵,有关满族衣、食、住等习俗的传说也很别致、贴切。如《粘耗子》、《额隆袋》、《旗袍》、《打画墨儿》等篇,不光解释了某一习俗的来源,而且都是一篇既完整又十分有趣的小故事。
3、机智人物故事
《莫尔根的故事》是稀有的满族机智人物传说。大多数是带有讽刺性的小故事,立场分明,哲理性强,幽默逗趣。刚刚整理出三、五篇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据说"莫尔根"曾有长篇传奇故事,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王雍就是敦化民间故事其中的一个传承代表。他的民间故事的特点是叙述了天地万物的来源,有的说明了风俗习惯的起源,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智慧,有的则嘲笑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
传承普系王雍的民间故事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拥有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王雍是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民间故事家。根据目前调查掌握的资料统计,具有较大影响的民间讲故事的人在敦化约有45人,其中有代表的传统流派传承人10人左右。祖辈传承给王雍时已是第五代,由河南到敦化江源镇安家落户的爷爷传承下来的。
代 别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日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王力普, 男, 出生年月日:不详, 学艺时间:不详, 居住地址:河南省;
第二代: 王善强, 男, 出生年月日:不详, 学艺时间:不详, 居住地址:河南省;
第三代: 王永奎, 男, 不出生年月:不详, 学艺时间:不详, 居住地址:敦化市;
第四代: 王世传, 男, 出生年月日:不详, 学艺时间:不详, 居住地址:敦化市江源镇;
第四代: 李果钧, 男, 出生年月日:1933, 学艺时间:1947, 居住地址:敦化市渤海街;
第五代: 王 雍, 男, 出生年月日:1947, 学艺时间:1956, 居住地址:敦化市江源镇;
第五代: 王 奇, 男, 出生年月日:1965, 学艺时间:1976, 居住地址:敦化市江源镇;
器具制作及作品代表作品:《三宝传说》、《金鸡立单刀》、《神医孙思邈》、《错一句》和《咱妈的》两篇民间故事收入中国民俗资料里。
濒危状况多年来,敦化市文体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培养人才和保护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面临濒危的现实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1、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选择,敦化的民间故事环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加上老一代讲民间故事人才老化、锐减,传承人已所剩无几、断档,承接人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
2、缺少资金和经费,原生形态的内涵没有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现急需采取有力的可行的保护措施,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3、传统的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任何保持民族文化空间的有序发展可谓举步维艰,改变濒危的现实问题非常难,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保护计划一、保护内容
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保护民间文学的内容及文化表现形式,重要的是继承它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成果,同时可以在许多方面赋予它新的意义。
1、保护民间文学的基本内容,保护有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作品、保护文化原生态形式三方面。
2、加强对传承人(继承人)的培养,并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传习自觉。
3、另外,再次对讲民间故事的传人进行普查,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录音、录像、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
4、争取市财政在多投入资金,确保保护工作正常开展。
二、五年计划:

2007年: 保护措施:对敦化的民间文学文化进行专题调查;进行录音、录像,并对相关实物作妥善保存。 预期目标:完成建档工作。
2008年: 保护措施:选定1-2名中青年传承人作为接班人,接受民间故事家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的培养 。预期目标:接班人(传承人)基本能担当起传承任务。
2009年: 保护措施:建立一座小型的民间文学展览馆,长期展览,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 预期目标:扩大民间文学的影响面。
2010年: 保护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培养传承人。 预期目标:筹备好人才库,发掘有潜力的传承人。
2011年: 保护措施:建立民间文学研究中心进行全方位研究,把相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文献进行编目、分类、提要处理。 预期目标:总结前五年工作、制订后五年工作计划。
三、保 护 措 施:
1、根据法律法规,制定保护政策,成立保护政策专家咨询小组,完成相关保护条例。
2、认定和命名若干民间文学传承人,使民间文学文化全面系统地传承下去。
3、确保保护资金。在争取中央、地方政府每年拨款外,同时向社会广募经费,建立敦化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基金。
4、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对民间文学及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彻底普查,对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召开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四、建 立 机 制: 将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列入敦化市政府和文体局日常工作中,筹集遗产管理中心,建立民间自发的参与和政府自觉保护相结合的机制,是使民间文学长期传承下去的基本保障。
建立民间自发的代代传承和政府自觉的保护相结合的机制,为此,敦化市人民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建立敦化的各种民间文学文化保护措施。
五、依据说明及其经费预算 文体局每年向市政府和上级政府做经费预算报告,文体局每年组织开展民间文学活动。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