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库
欻嘎拉哈
    在线浏览
介绍此项目所属地为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地区,吉林市北 三十公里,地处东经126度30分,北纬44度24分。《吉林外纪》称乌拉街为"峰呈东岭,屏列一方,水漾松花,带环三面,是布特哈乌拉之形胜也。"全镇南北长25公里 ,东西宽20公里 ,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乌拉街镇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吉林乌拉为满语,意为沿江的城。乌拉街镇曾是明朝海西女真乌拉部所在地,清王朝尊乌拉街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女真人属游牧民族,多饲养猪牛羊,宰杀后取下背封骨,积攒成堆。以猪牛羊骨为游戏器具,创编了一种游戏--欻嘎拉哈。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现40岁以上的人都曾玩过。
"嘎拉哈"满语称作"ga cu ha",多为猪羊等腿胫骨,成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作"坑"儿、"背"儿、"轮"儿、"珍"儿,玩法有多种,可分为弹、抓、搬、泼、赶几种:一为弹珍儿,这是一种分伙比赛的玩嗄拉哈游戏。玩时少者两人,多了可分为几伙。先争出游戏的先后顺序,然后依次进行。玩法是弹珍儿者将所有嘎拉哈全泼在炕上,将珍儿全部检出归为弹者,再找出相同骨面的,坑儿对坑儿、背儿对背儿、驴儿对驴儿,就近用手指弹之使其相碰,又不碰着别的骨子为成功了,取下其中一个归弹者,然后接弹下一对。如果弹后其中一个是珍儿的,俩子儿一同取下,这叫"珍儿拐",是弹珍儿时都希望的。在弹对时碰了别的骨子叫"坏了",让给下家弹。有时弹对成功了,可是又找不到邻近适合的对了,可牺牲一个骨子,用来砸炕上密集的骨子,砸出对来再接着弹,到"坏了"或者炕上没子为止。多是几伙周而复始的弹几个回合,才能把所有骨子弹没。胜负以得嘎拉哈多少而定,多者为胜。分伙时如果剩下一人,不能时到某伙中, 这个人可以帮各伙的忙,称之为"烧火的"。帮哪伙弹,得子归哪伙,玩起来就没有闲人了。
二为抓对儿,分伙后,争出先后顺序,开始抓对儿。抓者先泼骨子,找出同样面的两个骨或数个骨子,用"钱头"做补助工具来抓。方法是一只手抛起钱头,后用同一只手迅速地抓预定的同样面的骨子,最少是两个,多者不限,这要看玩的技巧了。抓住预定骨子之后翻手再接着钱头而不碰别的骨子,算成功一次,得子归已。如果炕上没有邻近的同面的骨子了,可以隔子抓,实在没有可抓的子时,可以用一个骨子抛砸炕上骨子。方法是用一只手把手中的一只骨子抛起来,用手背的中间三指稍接住,然后甩手砸骨子,砸出对来再抓。在抓骨子时接不住钱头或抓骨子时碰了别的骨子都为"坏了",让给下家抓,抓法同前。直至炕上没子为止。看得骨子多少决定胜负,多者为胜。
三为打嘎拉哈,将许多嘎拉哈分成若干份,每份堆放在地上事先画好的圈内,人站在距离嘎拉哈10米左右,用布口袋掷打地上的嘎拉哈,打出的嘎拉哈就归掷打人,多者为胜。
另外还有抢暴子、大把抓子、赶羊等。
其主要价值是:
1 .历史价值:历史悠久,有传承价值。
2 .文化价值:是满族一种标志性游戏,其他民族绝无仅有。
3 .科学价值:能提高人的手脑协调能力,可以培养团队作战精神.
基本内容"嘎啦哈"满语称作"ga cu ha",多为猪羊等腿胫骨,成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作"坑"儿、"背"儿、"轮"儿、"珍"儿,玩法有多种,可分为弹、抓、搬、泼、赶几种:一为弹珍儿,这是一咱分伙比赛的玩嗄啦哈游戏。玩时少者两人,多了可分为几伙。先争出游戏的先后顺序,然后依次进行。玩法是弹珍儿者将所有嘎啦哈全泼在炕上,将珍儿全部检出归为弹者,再找出相同骨面的,坑儿对坑儿、背儿对背儿、驴儿对驴儿,就近用手指弹之使其相碰,又不碰着别了骨子为成功了,取下其中一个归弹者,然后接弹下一对。如果弹后其中一个是珍儿的,俩子儿一同取下,这叫"珍儿拐",是弹珍儿时都希望的。在弹对进碰了别的骨子叫"坏了",让给下家弹。有时弹对成功了,可是又找不到邻近适合的对了,可牺牲一个骨子,用来砸炕上密集的骨子,砸出对来再接着弹,到"坏了"或者炕上没子为止。多是几伙周而复始的弹几个回合,才能把所有骨子弹没。胜负以得嘎啦哈多少而定,多者为胜。分伙时如果剩下一人,不能时到某伙中, 这个人可以帮各伙的忙,称之为"烧火的"。帮哪伙弹,得子归哪伙,玩起来就没有闲人了。
二为抓对儿,分伙后,争出先后顺序,开始抓对儿。抓者先泼骨子,找出同样面的两个骨或数个骨子,用"钱头"做补助工具来抓。方法是一只手抛起钱头,后用同一只手迅速地抓预定的同样面的骨子,最少是两个,多者不限,这要看玩的技巧了。抓住预定骨子之后翻手再接着钱头而不碰别的骨子,算成功一次,得子归已。如果炕上没有邻近的同面的骨子了,可以隔子抓,实在没有可抓的子时,可以用一个骨子抛砸炕上骨子。方法是用一只手把手中的一只骨子抛起来,用手背的中间三指稍接住,然后甩手砸骨子,砸出对来再抓。在抓骨子时接不住钱头或抓骨子时碰了别的骨子都为"坏了",让给下家抓,抓法同前。直至炕上没子为止。看得骨子多少决定胜负,多者为胜。
三为打嘎拉哈,将许多嘎拉哈分成若干份,每份堆放在地上事先画好的圈内,人站在距离嘎拉哈10米左右,用布口袋掷打地上的嘎拉哈,打出的嘎拉哈就归掷打人,多者为胜。
另外还有抢暴子、大把抓子、赶羊等。
基本特征现在活动场所多样:炕上、桌上、地上;
参加活动人数不限;
布口袋大小随意,玩法变异性大,可随时创编。
主要价值1 .历史价值:历史上嘎拉哈是狩猎的计数工具之一,对研究狩猎民族文化的渊源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 .文化价值:反映了狩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一种标志性游戏,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
3 .科学价值:能提高人的手脑协调能力,培养团队作战精神
历史渊源女真人属游牧民族,多饲养猪牛羊,宰杀后取下背封骨,积攒成堆。以猪牛羊骨为游戏器具,创编了一种游戏--欻嘎啦哈。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现40岁以上的人都曾玩过。
传承普系张佰春: (1865年生人)农民,嘎啦哈玩法发明人。
石玉秀: (1895年生人)农民,与张佰春母女关系。
张荣波: (1945年生人)农民,与石玉秀母女关系。
赵凤佰: (1968年生人)木匠,与张荣波母子关系。
赵喜贵: (1970年生人)木匠,与赵凤佰是叔侄关系。
李凤菊: (1961年生人)教师,与赵喜贵邻居关系。
王月英: (1963年生人)满族学校校长。
代表性继承人: 张佰春: (1865年生人)农民,嘎啦哈玩法发明人。
张荣波: (1945年生人)农民,与石玉秀母女关系。
赵凤佰: (1968年生人)木匠,与张荣波母子关系。
李凤菊: (1961年生人)教师,与赵喜贵邻居关系。
王月英: (1963年生人)满族学校校长。
器具制作及作品猪、牛、羊等牲畜等腿胫骨也叫背封骨,配套的设施有自制的布口袋,鸡毛毽子及装嘎啦哈的葫芦。现在还有不同颜色塑料制成的人造嘎拉哈。
濒危状况 由于现代电子游戏玩具,以及电子器具的冲击,这种游戏只能在少数边远地区才能见到。急需要挖掘、传承、保护。
保护计划五年计划:

2007 ——保护措施:广泛传播嘎拉哈的故事。预期目标:使青少年们有所了解。
2008 ——保护措施:将故事编成剧本,立戏上演。预期目标:以形象思维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印象。
2009——保护措施:在旅游区树立嘎拉哈大型模型。预期目标:使国内外游人有所了解。
2010 ——保护措施:将欻嘎拉哈游戏列入体育及艺术学校教学项目。预期目标:使学员手脑及身体各部的协调能力有较大提高。
2011——保护措施:广泛开展欻嘎拉哈比赛项目。预期目标:在青少年中掀起欻嘎拉哈活动热潮。
保障措施:
1. 政府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2. 媒体广泛宣传。
3. 请社会各界给予赞助支持。


经费预算:在乌拉街中心地带修建满族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博物馆。需要资金100万。
依据说明:建成这一博物馆,可以对满族的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必要设施以便
传承保护。
地方配套资金:5万元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