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库
朝鲜族碟子舞
    在线浏览
介绍朝鲜族碟子舞是朝鲜族人口迁居后产生的创作舞蹈,流传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珲春市得到进一步发展。
碟子舞是自娱性的舞蹈。关于它的产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于传统的"拍板舞"。李凤玉在《朝鲜族古典舞蹈艺术》称:1900年,朝鲜李朝时期,景福宫修成后,干活的民工都非常高兴,他们就伴着《景福宫打令》长短跳起拍板舞。拍板为手执可击响的木板,手里各拿一双木板跳起舞。没有拍板这个小道具时,就手执小碟击响起舞。又有人认为它是来自民间的一种自娱性随意表演。其代表人物是朴正禄,于1913年出生在珲春市靖边村。1930年他看到有位名叫蔡振朱的民间艺人,常在娱乐场所手持碟子跳舞,舞姿优美,表情诙谐,于是自己也就拿起碟子模仿着跳起来。他跳的碟子舞比谁跳的都有节奏,又欢快,经常被邀请到娱乐场所表演节目,成了小有名气的碟子舞表演者。
目前,流行的碟子舞分男、女舞蹈两种,持碟和击碟方法相同,但舞蹈动作及表情方面互有差别。男性的舞蹈节奏以《打令长短》为主,也可采用其他长短节奏。舞者在节拍之中使两碟相击或碎击,同时用碟子击出各种明快的节奏。舞蹈动律是上身随着音乐节奏前后顿、摇,起舞时颈部随着身体前、后、左右不停折动,面部表情诙谐可笑,令观赏者喜悦开心。女性的舞蹈节奏是以欢快跃动的《安当长短》为主,无男性的诙谐表情,舞姿显得柔和,细腻与轻快,充分展现朝鲜族妇女善良的心灵。碟子舞是自娱性舞蹈,舞者不分男女老幼,高兴时即手持日常所用的瓷碟按《打令长短》或《安当长短》的节奏击节起舞。各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调节动作的幅度及力度。
碟子舞(舞台化的舞蹈)是在中国朝鲜族中自生的新的中国朝鲜族的民间舞蹈,它丰富了中国和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宝库。它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后的唯一的第一个民间舞蹈。碟子舞不但是朝鲜族喜爱的舞蹈,而且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基本内容目前,流行的碟子舞分男、女舞蹈两种,持碟和击碟方法相同,但舞蹈动作及表情方面互有差别。男性的舞蹈节奏以《打令长短》为主,也可采用其他长短节奏。舞者在节拍之中使两碟相击或碎击,同时用碟子击出各种明快的节奏。舞蹈动律是上身随着音乐节奏前后顿、摇,起舞时颈部随着身体前、后、左右不停折动,面部表情诙谐可笑,令观赏者喜悦开心。女性的舞蹈节奏是以欢快跃动的《安当长短》为主,无男性的诙谐表情,舞姿显得柔和,细腻与轻快,充分展现朝鲜族妇女善良的心灵。碟子舞是自娱性舞蹈,舞者不分男女老幼,高兴时即手持日常所用的瓷碟按《打令长短》或《安当长短》的节奏击节起舞。各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调节动作的幅度及力度。
碟的执法和击法:
1、执碟:用拇指和食指捏上碟,用中指和无名指托下碟;
2、击碟:用手持碟、勾中、无名指、拇指下按,使两碟相击;
3、立碟敲击:双手执碟,一手平端碟,另一手将碟立起,用立起的碟边磕击平端碟的碟心。
基本特征1、是朝鲜族女群舞的形式。
2、动作有拍打轻快、强烈的节奏感。
3、舞台构图上-型、1111型、○型、□型等表现出朝鲜族团结、友爱、向往幸福的精神面貌。
主要价值1、碟子舞(舞台化的舞蹈)是在中国朝鲜族中自生的新的中国朝鲜族的民间舞蹈,它丰富了中国和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宝库。
2、它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后的唯一的第一个民间舞蹈。
3、碟子舞不但是朝鲜族喜爱的舞蹈,而且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历史渊源碟子舞是自娱性的舞蹈。关于它的产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于传统的"拍板舞"。李凤玉在《朝鲜族古典舞蹈艺术》称:1900年,朝鲜李朝时期,景福宫修成后,干活的民工都非常高兴,他们就伴着《景福宫打令》长短跳起拍板舞。拍板为手执可击响的木板,手里各拿一双木板跳起舞。没有拍板这个小道具时,就手执小碟击响起舞。又有人认为它是来自民间的一种自娱性随意表演。其代表人物是朴正禄,于1913年出生在珲春市靖边村。1930年他看到有位名叫蔡振朱的民间艺人,常在娱乐场所手持碟子跳舞,舞姿优美,表情诙谐,于是自己也就拿起碟子模仿着跳起来。他跳的碟子舞比谁跳的都有节奏,又欢快,经常被邀请到娱乐场所表演节目,成了小有名气的碟子舞表演者。他说,碟子舞不像长鼓舞、刀舞、象帽舞那样,规范化、程序化,它纯属于朝鲜族在民间娱乐场所为了助兴,自发组织的表演形式。后来,在他的指导下跳碟子舞的人越来越多,传遍了延边各地。
传承普系朝鲜族碟子舞是十九世纪末期,随朝鲜族的迁居而传入的,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碟子舞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百多年前到解放前是第一个阶段,这时的碟子舞是不是完整的碟子舞,是"拍板舞"转化的过程。第二阶段是解放后到1960年左右,此期间碟子舞在民间中广泛流传下来。当时,朴正禄作为民间艺人,把碟子舞去哪儿带到哪儿,进行广泛普及,后来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哪里有朝鲜族群众,哪里就有碟子舞。"第三阶段是1960年以后,碟子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李信子老师的挖掘整理再创作下,碟子舞已经舞台化、艺术化。在1980年的延边群众文化艺术汇演中,第一次把碟子舞的几个动作插入到朝鲜族民俗舞《婚礼》之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舞台化、艺术化的碟子舞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知名人士的赞许,同时,多次获得了很多荣誉。现已确定的传承人有: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朴正绿, 男,出生年月: 1913年,文化程度: 不详,学艺时间: 不详,居住地址: 去逝;
第二代: 李信子, 女,出生年月: 1940年,文化程度: 大专,学艺时间: 1960年,居住地址: 珲春;
第三代: 吴林娜, 女,出生年月: 1957年,文化程度: 中学,学艺时间: 1977年,居住地址: 珲春;
林香善, 女,出生年月: 1959年,文化程度: 中学,学艺时间: 1979年,居住地址: 珲春;
金玉花, 女,出生年月: 1965年,文化程度: 高中,学艺时间: 1985年,居住地址: 珲春;
第四代: 申雪梅, 女,出生年月: 1984年,文化程度: 中专,学艺时间: 2004年,居住地址: 珲春;
第五代: 方丽美, 女,出生年月: 1989年,文化程度: 上学,学艺时间: 2000年,居住地址: 珲春;
器具制作及作品道具:用陶瓷做的碟子(直径约12.5厘米、白色)
服饰:头顶梳发髻,七彩段头饰垂直朝下,身穿短上衣,长扉裙,穿白勾鞋。
伴奏:“古格里”长短(快板、慢板)
濒危状况1、缺乏碟子舞的原始材料。
2、缺乏资金的投入,对碟子舞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地挖掘、整理和研究。
保护计划一、保护内容:
1、继承和发扬碟子舞的表演形式,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2、保存好碟子舞的基本动作和演出实况。
二、五年计划:
2007年:对碟子舞进行全面调查,对原有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整理建档,并予以妥善保管,完成建档工作。
2008年:把歌舞团、珲春舞蹈学校作为碟子舞的培训基地,培养接班人,承担传承任务。
2009年:在学校或朝鲜族聚居的乡镇广泛推广"碟子舞",使更多人知晓这一民俗舞蹈。
2010年:组织碟子舞民间艺人、传承人举办碟子舞专场文艺演出。
2011年:组织全市群众性碟子舞表演活动。
最后使"碟子舞"人才队伍得以发展壮大,让更多的人从事这一民族舞蹈形式。
三、保护措施:
1、建立"碟子舞"培训基地
2、成立以文体局主管领导为负责人的"碟子舞"培训机构。
3、申请经费,确保"碟子舞"人员、设备、服装以及其它经费得到落实。
4、成立"碟子舞"培训教材编写小组。
5、把"碟子舞"发展成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6、把"碟子舞"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当作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投入市场,用所得收入维护"碟子舞"的再发展和后备人才培养。
四、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计划过程中,重点建立以下机制
1、建立定项、定人、定责、定额的领导管理机制。
2、建立传、帮、带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建立器乐道具更新、作品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4、建立品牌效应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市场运营机制。
五、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每年培训前,由文体局作经费预算,报主管市长审批,由市财政局划拨经费。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