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库
太盛园白肉血肠
    在线浏览
介绍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处于吉东低山丘陵的北半部,属长白山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下辖六区四市一县,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满族人口至上世纪末已达30余万人,为吉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口的第1位。满族人崇尚萨满文化。
满族人的祖先很早就将白肉血肠列为重要的食品,连祭祖、续家谱时都有白肉血肠这道菜。
清康熙年间,在吉林城西小白山和古船厂附近,有一家小饭店是一个满族人开的,专门经营满族喜食的"糊白肉、清血肠"白肉血肠。那时,吉林为木材的集散之处,又是清王朝水师造战舰之地,造船工匠、放排工人、小商贩常以在此店食白肉血肠为快,连清王朝水师的官兵都愿意到饭店品尝白肉血肠,生意十分红火。自那时起,脆嫩的清血肠和薄如纸帛的白肉片的烹饪技术就在吉林市流传下来。
光绪末年,有一个叫白树立的满族人以店名"太顺园"经营白肉血肠,后改名为"太盛园",俗称"老白肉馆"。后来白肉血肠的传人葛青山主理太盛园。解放后葛师傅将这一绝艺带到德胜门的太盛园,后店址迁到水门洞并起名"太盛园老白肉馆"。以后,"太盛园老白肉馆"又迁到繁华的河南街西头炭市胡同。这期间,葛青山将制作白肉血肠的这手绝活传给了弟子王明仁。直到今天,满族人聚居的地方仍有一个习惯,每逢过年杀猪都要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白肉血肠。
赵丽荣、蒋大为、梁天、敬一丹、王姬等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前来品尝过白肉血肠,他们一致称赞白肉血肠的独特风味。省内外游客及港澳台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一饱口福。
主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太盛园老白肉馆经营一百多年,深受人们喜爱。客人包括吉林将军、水师官兵、过往客商乃至放山人、放排人。加之白肉血肠与满族人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相连,从中可见近代东北的缩影以及满族人的生产生活历史遗迹。
二、文化价值。这道菜确属关东美食。过去曾进入宫廷成为美味佳肴,今天满族民间仍有一习惯,每逢过年杀猪都要请亲朋好友吃白肉血肠。男女老少同食同乐,从中可见其热情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而汉族同胞也将这道撮之如菊花、盛之如灯碗的名菜视为富贵吉祥的象征。经久不食的远方宾朋,则以先食之为快。由此饮食可见长久广泛存在于民间的求安康求和谐的民俗文化。
三、科学价值。白肉血肠的选料要求高,制作工艺精。直到现在太盛园仍坚持用手工片肉、柴火烤肉,其中的烹饪技术确实精深。这道菜里还加进20多种药材,冬食不冷、夏食不热,确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其中包含着营养科学与医药保健科学的原理。
基本内容老白肉血肠分清血肠和混血肠,清血肠清白细腻、脆嫩绵软,混血肠香脆可口。白肉呈乳白色,晶莹剔透,薄如白纸,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清软鲜嫩。
白肉血肠的制作十分考究,有选肉、烤肉、煮肉、片肉四个工序。血肠的制作有选料(包括二十多种精选药材)、兑血、灌肠、煮肠、片肠五道工序。再经烹制,血肠则形如灯碗,一朵朵像花瓣一样浮在汤上,糊白肉用手撮起来放回盘里宛如菊花。兑出的血肠分清血肠和混血肠,清血肠清白细腻、脆嫩绵软,混血肠香脆可口,白肉呈乳白色,晶莹剔透,薄如白纸,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清软鲜嫩。吃的时候再加韭菜花、辣椒油、蒜泥、腐乳、虾油、芥末油等佐料,更别具风味。
基本特征一、选料精良。白肉要选当年生猪的五花三层腰排。不能使用冻肉,肉质要鲜嫩,膘的厚薄要适当。选肠必须选择猪明肠,即猪大肠头上面一段三尺长左右。血肠,必须用活猪开膛的血来灌制。血要坐清二次,以清血灌成的清血肠最为名贵。灌制血肠还要兑入料味汤、精盐、味素乃至沙仁、桂皮、紫蓬、肉蔻、丁香等精制配料。
二、严格加工。白肉经过选肉、烤肉、排酸、煮肉、片肉等五道复杂工序,其中烤肉要烤出浮油,烤净毛根。排酸是要以水泡烤肉,再刷3~4遍,最后要将煮好的肉片切得薄如纸帛。若覆盖在书报上,则可见清晰文字。煮生血肠要用半开不开的热水,中间还要用竹签为血肠"扎针"放气。煮熟切好的血肠还要用罩勺放进煮肉汤里烧开。
三、食用讲究。要用小盘及汤碗分别盛装白肉血肠,食用所蘸调料包括酱油、韭菜花酱、辣椒油、腐乳、虾米、虾油、香油。韭菜花酱为自制,内加适量的嫩韭菜、苹果、梨,以及小黄瓜,使之清香可口。辣椒面都用整辣椒,用净布擦去灰尘,剪成圆圈,连籽炸成辣油,使之有糊香味。血肠汤碗温度要高,客人往汤中涮过白肉,将其蘸调料食之,再有端上来的光滑晶透的血肠入口,使人腹中舒服,心中怡然,宛若进入仙境。
主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太盛园老白肉馆经营一百多年,深受人们喜爱。客人包括吉林将军、水师官兵、过往客商乃至放山人、放排人。加之白肉血肠与满族人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相连,从中可见近代东北的缩影以及满族人的生产生活历史遗迹。
二、文化价值。这道菜确属关东美食。过去曾进入宫廷成为美味佳肴,今天满族民间仍有一习惯,每逢过年杀猪都要请亲朋好友吃白肉血肠。男女老少同食同乐,从中可见其热情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而汉族同胞也将这道撮之如菊花、盛之如灯碗的名菜视为富贵吉祥的象征。经久不食的远方宾朋,则以先食之为快。由此饮食可见长久广泛存在于民间的求安康求和谐的民俗文化。
三、科学价值。白肉血肠的选料要求高,制作工艺精。直到现在太盛园仍坚持用手工片肉、柴火烤肉,其中的烹饪技术确实精深。这道菜里还加进20多种药材,冬食不冷、夏食不热,确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其中包含着营养科学与医药保健科学的原理。
历史渊源满族人的祖先很早就将白肉血肠列为重要的食品,连祭祖、续家谱时都有白肉血肠这道菜。
清康熙年间,在吉林城西小白山和古船厂附近,有一家小饭店是一个满族人开的,专门经营满族喜食的"糊白肉、清血肠"白肉血肠。那时,吉林为木材的集散之处,又是清王朝水师造战舰之地,造船工匠、放排工人、小商贩常以到此店食白肉血肠为快,连清王朝水师驻地的官兵都愿意到饭店品尝白肉血肠。生意十分红火。从那时起,脆嫩的清血肠,薄如纸帛的白肉片的烹饪技术就在吉林市流传下来。
光绪末年,有一个叫白树立的满族人起名"太顺园"经营白肉血肠,后改名为"太盛园",俗称"老白肉馆"。白肉血肠的传人葛青山主理太盛园。解放后葛师傅将这一绝艺带到德胜门的太盛园,后迁到水门洞并起名"太盛园老白肉馆"。以后,"太盛园老白肉馆"又迁到繁华的河南街西头的炭市胡同。这期间,葛青山将制作白肉血肠的这手绝活传给了弟子王明仁。当时,老白肉馆每天开业前一小时,就有许多顾客在排队等候,满族的官宦士绅、商贾名流纷纷到太盛园品尝本民族的特殊风味。因此太盛园的名气与日俱增。沦陷时期,尽管日伪实行经济统制,但为了满足"官宦"们的需要,每天还是特批一口肥猪给太盛园。
传承普系创始人 胡文,1872年生人,吉林市人,当年是吉林市远近闻名的"糊白肉、清血肠"锅头。于1957年去世。
第一代传人 葛青山,1897年生人,吉林市人,无文化,15岁时拜"锅头"胡文为师。
第二代传人 王明银,1937年生人,吉林市人,一年私塾文化,1956年拜葛青山为师。
第三代传人 鲁骞满,1964年生人,吉林市人,大学文化,1993年拜王明银为师。
器具制作及作品烤肉钢叉、刷子、片刀、漏斗、罩勺、竹签。
濒危状况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太盛园老白肉馆已经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亟待保护。
保护计划(1)保护内容:重点保护白肉血肠的制作工艺及传承人。
(2)五年计划:
时间:2007年;保护措施:纳入老字号系列;预期目标:得到充分保护;
时间:2008年;保护措施:培养传承人;预期目标:掌握基本工艺;
时间:2009年;保护计划:研究白肉血肠的制作工艺和营养理论;预期目标:提高科学配方及工艺水准;
时间:2010年;保护措施:举办老白肉馆的评介活动;预期目标:提高产品知名度;
时间:2011年;保护措施:举办老白肉馆招商活动;预期目标:企业资本金达到规模.
(3)保障措施: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媒体准确及时跟踪报道。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