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库
满族说部
    在线浏览
介绍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袭古老的一种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乌勒本",汉意为传或传记之意。满族各氏族都凝结和敬藏着精彩的"乌勒本"传本,如数家珍。满族讲唱说部靠口耳相传,主要在氏族内代代承袭。大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多半用汉语夹杂满语讲唱。民国以后,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称"满族书"、"家传"、"说部"等名称。满族说部具有见证历史的特殊价值,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学术界研究满族及其先民历史和文化的一把钥匙,具有特殊的价值。并且为我们展现了满族及其先民等北方诸民族沿袭弥久的生产生活的景观、五光十色的民俗现象、生动的萨满教祭祀仪式、浩瀚的天文地理、动植物知识,对于了解和研究北方诸民族的人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满族说部是北方诸民族的"百科全书"。 此外,在满族说部中,还大量保留着环太平洋区域古老民族与部落的古歌、古谣、古谚,极大的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故而具有世界文化意义。
基本内容由于满族创制本民族的文字较晚,应用的时间也不长,所以来不及把民间讲唱的"乌勒本"用文字记录下来。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天聪九年档》和《满洲源流考》中关于族源神话"三仙女"的传说。十九世纪末,俄国人在我国黑龙江流域搜集到满文手抄本《尼山萨满》,后在莫斯科出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吉林省学者富育光等人开始调查满族说部,收集到有关说部和传承人的大量资料,并在他的专著《萨满教与神话》中首次发表了满族先世黑水女真人创世神话《天宫大战》的片断,引起国内外学界的轰动,此片断已被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等翻译发表。
满族说部代代口耳相传,是群体天才创作的代表作。
满族说部,从内容上可分为四种:
一、窝车库乌勒本:俗称"神龛上的故事",由满族一些姓氏萨由于满族创制本民族的文字较晚满讲述,并世代传承下来的萨满教神话与历世萨满祖师们的非凡神迹和伟业,主要珍藏在萨满记忆与一些重要神谕及萨满遗稿中。如《尼山萨满》(即《音姜萨满》)、《天宫大战》、《乌布西奔妈妈》等。
二、包衣乌勒本:即家传、家史。如《扈伦传奇》、《东海窝集部传奇》、《顺康秘录》、《女真谱评》等。
三、巴图鲁乌勒本:即英雄传。这部分说部内容很丰富,如《老将军八十一件事》、《萨大人传》、《两世罕王传》、《忠烈罕王遗事》、《飞啸三巧传奇》、《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等。
四、给孙乌春乌勒本:即说唱故事。这部分满族说部主要以各氏族长期流传的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为主,如《红罗衣》、《比剑联姻》、《白花公主传》、《姻缘传》等。
主要表现形态:满族说部由一个主要故事主线为轴,辅以数个或数十个枝节故事链为纬线,环环相扣,构成错综复杂、生动感人的长篇巨著。
说部多为叙事体,以说为主,夹叙夹议,或说唱结合,活泼生动,并偶尔伴有讲叙者模拟动作表演,可增加讲唱的浓烈气氛。说唱时多喜用满族传统的蛇、鸟、鱼、狍等皮蒙的小花抓鼓和小扎板伴奏,情绪高昂时听众也跟着呼应,击双膝伴唱,构成悬念和跌宕氛围,引人入胜。常选在隆重的祭礼、寿诞、庆功、庆丰收、婚嫁等氏族圣节中,长幼分等序围座,聆听故事。一般情况,在某个固定场合连续讲十余天,甚至月余。新中国成立前后,说满语的老年人渐少。黑龙江省孙吴县四季屯78岁的何世环老人,能用流利的满语讲说部《尼山萨满》,这是在满语渐消失的今天,保留下来的活态的满族文化遗存,十分可贵。
基本特征1、满族说部是以口头形式产生的,讲唱内容全凭记忆。最初助记手段常佐以刻镂、堆石、结绳、积木或简单的形象绘画等方法。古人望图生意,看形想事,观画讲古。到清代以后,有了满文和学习汉文,才有了讲述提纲和萨满祭祀时赞颂祖先业绩的神谕。但多数不用文字书写,因属祖先遗事,书成文字恐外泄,滥放流失,均视为对祖先的不敬。因而保持了说部的口头性。
2、因说部是族史,是本氏族先祖英雄业绩的赞颂,所以,讲述人都是本氏族中的萨满、穆昆达或德高望重有文化的老人。在本氏族中选有血缘关系的后生承继,一般是祖传父,父传子。传承的方法也是口耳相传,心领神会。千百年来,满族的各个姓氏依凭家族传袭的方式,将祖先英雄史自行传述和利用谱牒、神本子简要保存下来,保持了传承的单一性。
3、各氏族讲唱"乌勒本"是非常隆重而神圣的事情。讲唱之前,要非常肃穆地从西墙祖先神堂上,请下用石、骨、木革绘成的符号或神谕、谱牒等,焚香、祭拜。讲述者要梳头、洗手、漱口,听者按辈份依序而坐。讲毕,仍肃穆地送回西墙上祖宗匣子里。讲述说部始终保持着严肃性。
4、满族讲述说部是与本氏族族系活动紧密相联。说部中讲述祖先过去的事情,有严格的历史史实的约束性,不允许隐饰,更不允许胡编乱造,是族史、祖史,是对祖先虔诚的赞颂。因此,讲唱说部是非常崇敬地视为培育儿孙的氏族课本和族规祖训。讲述说部的主角和"创作者",全是本部族卓有名望之文化人,讲述环境正如前所述,有严格安排,并有极严格的内向性和宗教气氛。
5、满族说部和其它口头文学一样,也有变异性。说部是本氏族群体天才的创作,讲述内容根据传承人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加工、升华,它凝聚着一代一代人的集体智慧。随着时代的前进,氏族的繁荣,分出各个支系,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传承人,所以讲述内容时有变化。不同的支系在不同的地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主要价值满族说部讲述先世各个氏族的兴亡发轫、征战迁徙、拓疆守土、渔猎生活、英雄颂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族史"、"唱根子"、"先人昨天的故事",这些辉煌的内容,沧桑的经历,不朽的宗功,就是一个氏族充满血泪、苦难斗争的历史。说部对这些生动的描写,细致的记述,很多事实都是鲜为人知的,有的记述匡正史误,补充史料之不足。说部所讲述的不只是一个氏族的族史,也不局限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如果把各个氏族的说部都集中到一起,就是整个满族及其先世的历史。它那恢宏的气势、浩瀚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千年间无复可见的历史画卷,提供了各个时期活生生的人文景观。因此,满族说部具有见证历史的特殊价值。
满族说部之所以能够世代传承诵颂,因为它具有独立情节,自成完整结构体系,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故事曲折扣人心弦,语言朴素、生动,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满族说部的发现,无疑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史、满族文学史的空白。特别是满族说部中创世神话《天宫大战》等反映了原始先民与自然力的抗争,歌颂了三百女神与恶神惊心动魄的鏖战,是我国史前文化最重要的遗迹,是世界神话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完全可以同世界诸民族的古神话相辉映,相媲美。不仅如此,满族说部中的史诗《尼山萨满》和具有六千行的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以北方民族的独特语言,包罗万象的内容,恢宏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学术界研究满族及其先民历史和文化的一把钥匙,具有特殊的价值。并且为我们展现了满族及其先民等北方诸民族沿袭弥久的生产生活的景观、五光十色的民俗现象、生动的萨满教祭祀仪式、浩瀚的天文地理、动植物知识,对于了解和研究北方诸民族的人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满族说部是北方诸民族的"百科全书"。
满族说部的抢救,重新展示了久难见到的仍活在民间的活态满语形态,这无疑又是对世界满学的一大贡献。此外,在满族说部中,还大量保留着环太平洋区域古老民族与部落的古歌、古谣、古谚,极大的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故而具有世界文化意义。
历史渊源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袭古老的一种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乌勒本",汉意为传或传记之意。满族各氏族都凝结和敬藏着精彩的"乌勒本"传本,如数家珍。满族讲唱说部靠口耳相传,主要在氏族内代代承袭。大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多半用汉语夹杂满语讲唱。民国以后,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称"满族书"、"家传"、"说部"等名称。
满族说部的形成与传播,植根于历史悠久的"讲古"民俗沃土之中。除有讲唱宇宙和大地生命形成期的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和族源发轫神话如《乌布西奔妈妈》,以及产生于靺鞨时期的《白马银鬃》、《比剑联姻》、《红罗女》外,大量说部精品为辽金以及清代满族诸姓珍传的巨著,如《苏木夫人传》、《忠烈罕王遗事》、《女真谱评》等。金代说部传世较多,与金代完颜氏家族上层集团极力提倡与重视女真文化有关。进入明清以后满族诸姓氏迁徙、动荡、分合频繁,使各个氏族都无法选择地交织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漩涡里,涌现出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业绩。满族及其先民凭借着自己对善恶美丑的感受和世态炎凉的审视,以丰富的想像力谈古论今,颂祖讲祖,萌发和产生出更多传流后世的"乌勒本"精品,如《金兀术传》、《东海沉冤录》、《顺康秘录》、《萨大人传》、《飞啸三巧传奇》等。
满族及其先民将"说史"、"唱颂根子"的说部艺术"乌勒本",推崇和升华到神秘、肃穆和崇高的地位,考其源,同满族先民所虔诚信仰的原奐宗教萨满教崇拜观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满族以讲唱氏族英雄史传为中心主题的说部艺术,是依照传统的宗教风俗,对本氏族英雄业绩和不平凡经历的讴歌和礼赞。满族世代祖先崇拜的"颂祖"、"讲祖"礼俗,承继不衰。乾隆十七年(1752年)颁布《钦命满洲跳神祭天典礼》,规范了萨满祭规,萨满祭祀主要以家族祭祖活动为主,把祖先崇拜推向高峰。随着历史的推进,各氏族在集体智慧的润染滋育下,赞文日益丰富扩展,情节亦愈加凝炼集中,使之逐渐升华为长篇祖先颂歌,即"乌勒本"。
传承普系讲述人都是本氏族中的萨满、穆昆达或德高望重有文化的老人。在本氏族中选有血缘关系的后生承继,一般是祖传父,父传子。传承的方法也是口耳相传,心领神会。千百年来,满族的各个姓氏依凭家族传袭的方式,将祖先英雄史自行传述和利用谱牒、神本子简要保存下来,保持了传承的单一性。
器具制作及作品目前已采录讲述满族说部的录音带500余盘,搜集到传承人讲述提纲、手稿600多万字,拍摄各家族传承人讲述说部的实况录像带20余盘。
濒危状况满族说部仅在本氏族中讲唱,没有向外传讲的义务,因而无形中制约了它的传播,民国以后,由于诸多社会历史因素,满族文化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未受到重视,一时讲唱说部的历史习惯渐为淡忘,各氏族之"乌勒本"出现了断层,有些传承人甚至对本故事的很多情节失去了记忆,讲诉提纲和手稿也遗失殆尽,特别是满族说部均掌握在各姓旗老手中,随着老人逐年谢世,珍藏有年的著名说部正一年年递减,据调查统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有二十多位传承人,目前只有十多位了,且大多年逾古稀,疾病童缠身,再没有精力培养承袭之人了,加之现代文明的高阳,使得氏族间萨满祭祀以及与此相关的赞颂祖先业绩的说部讲唱活动逐渐减少,面临着消失的危境。
保护计划为抢险挖掘和保护满族说部,2002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组委会,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对如何保护满族说部进行指导。省长和省委书记都进行了重要指示,从而加大了保护工程的力度。具体工作步骤是:1、确认满族传统说部的传承人,建立保护传承人机制,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经济上给予资助,并以法律形式给予保护,保障其知识产权及其合法权益;2、采取边记录边深入普查的两步走办法,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首先记录年龄较大的5位传承人讲诉之说部,与此同时深入普查,使工作全面铺开,普查将于2008年结束。目前已记录10部书稿430万字,计划每年采录整理书稿5-7部,至2009年全部整理完毕,总计约1000万字;3、把普查中搜集到的有关满族说部的文字、录音、录像、图片与实物等及时登记、归档,对有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利于永久保存。于2008年建立系统完整的满族说部档案室,2010年举办抢救保护满族说部成果展;4、在抢救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由说部传承人选拔思想好、品德好、擅长讲唱的年轻人,通过办学习班,培养新的传承人,不定期的分别与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乡、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中小学宣讲满族传统说部的精彩片段,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施予活态保护;5、分三批整理出版抢救之满族说部文本,举办付应人、付玉光、赵东升等传承人讲诉说部风格及特点研讨会和中国满族传统说部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满族说部进行深入研究,组织新闻、文艺电视刊登、展播满族说部,支持文艺工作者将其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和其它文艺作品。以便开发利用及扩大满族说部的社会影响。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