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 绩麻舞大致形成于新罗时期,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绩麻舞起源于人们的衣食住行,通过注入劳动过程中的动作韵律,表现了朝鲜族妇女的勤劳、智慧。 舞蹈动作原来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劳动的形体模仿。后来随着内容的变化,融进了一些本民族传统舞蹈的"扛手"、"腰围手"等动作,使舞蹈语汇更加丰富,同时增强了韵律感。另外,原来的单调画面也发展成队形协调、构图完美的群舞场面。 绩麻舞由一人或多人边唱《织布谣》,边舞蹈,也可以在其他人的伴唱下起舞。独舞时,动作由舞者自行组合;多人表演时则需编排队形,如走圆圈、横排或两排,相互交换位置等。无论独舞或群舞,一般都是头顶竹筐,左手扶筐沿,走"提垫步"出场,到位后做"提垫步转身",再把筐放在身前地上,做"挽袖"、"扯线"、"咬线"、"搓线"、"绕手"等动作,之后把竹筐罩在肩上做"悠腿",然后再把筐放在地上做"踏地转身"、"踏脚"等动作,接着做"织布"、"捶腰、捶肩"。最后仍把筐顶在头上做出场动作下场,或者双手捧起织好的布亮相结束。 |
基本内容 | 舞蹈动作原来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劳动的形体模仿。后来随着内容的变化,融进了一些本民族传统舞蹈的"扛手"、"腰围手"等动作,使舞蹈语汇更加丰富,同时增强了韵律感。另外,原来的单调画面也发展成队形协调、构图完美的群舞场面。 绩麻舞由一人或多人边唱《织布谣》,边舞蹈,也可以在其他人的伴唱下起舞。独舞时,动作由舞者自行组合;多人表演时则需编排队形,如走圆圈、横排或两排,相互交换位置等。无论独舞或群舞,一般都是头顶竹筐,左手扶筐沿,走"提垫步"出场,到位后做"提垫步转身",再把筐放在身前地上,做"挽袖"、"扯线"、"咬线"、"搓线"、"绕手"等动作,之后把竹筐罩在肩上做"悠腿",然后再把筐放在地上做"踏地转身"、"踏脚"等动作,接着做"织布"、"捶腰、捶肩"。最后仍把筐顶在头上做出场动作或者双手捧起织好的布亮相结束。 |
基本特征 | 1、舞种古老、源远流长。绩麻舞大致形成于新罗时期,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 2、具有原生态舞蹈的显著特点。由于绩麻舞是起源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以朝鲜族妇女搓线织布的劳动生活为基础经提炼加工而成的,因而真实地再现了朝鲜族妇女们的劳动场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3、舞蹈动作朴实、自然。绩麻舞舞蹈动作的一半以上直接采用人们从事劳动的动作,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
主要价值 | 1、艺术性价值 绩麻舞来自朝鲜族妇女们的劳动生活,动作朴实自然,再融进一些本民族传统舞蹈的"扛手"、"腰围手"等动作,舞蹈语汇丰富,具有较强韵律感。此外群舞队形协调、构图完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历史学价值 绩麻舞起源于新罗时期,反映的是当时妇女们搓麻织布的劳动场面,是研究当时乃至其后朝鲜族社会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3、民族学价值 各民族的许多舞蹈都来源于劳动生活,也有许多民族有自己的绩麻舞或纺线舞。朝鲜族绩麻舞真实地表现了朝鲜族妇女为了维持生计辛勤劳动的场景,体现了朝鲜族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特点。 |
历史渊源 | 绩麻舞起源于人们的衣食住行,通过注入劳动过程中的动作韵律,表现了朝鲜族妇女的勤劳、智慧。对于绩麻舞起源并没有历史性的文献记载。15世纪学者金宗直曾经描述过当时纺线游戏的景象,他所表述的这种纺线比赛不仅促进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而且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民谣和舞蹈。据《朝鲜全史》第4卷记载,纺线比赛中的输者将派出一名女子唱歌起舞,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舞蹈是独舞。《朝鲜文学词典》中的解释为:"纺线比赛时常跳的舞称为绩麻舞"。综合以上文献记载,可以推断绩麻舞起源于新罗时期。 据传,朝鲜新罗第三代国王-儒理王曾决定每年七月七日开始到八月十五日在民间与宫廷举行盛大的搓麻织布比赛,并规定输者必须向胜者敬酒、献舞。当时有位名叫喜香的姑娘,已与同村的小伙子定婚,但小伙子替父从军,多年未归。邻村有一富家子弟以势欺人,欲于搓麻织布比赛过后强行娶喜香为妻。喜香因此心中愁闷,于是输掉比赛。当众人罚她敬酒、献舞时,她含着泪水,以搓麻织布的动作起舞,抒发内心痛楚。舞蹈情态感人至深,从此在群众中传播开来。 |
传承普系 | 绩麻舞起源于新罗时期,通过民间表演流传至今,随着朝鲜族人口迁入延边,在新的风土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下,绩麻舞发生变化并得到了发展,具备了自身的个性和特点。 第一代传承人是1903年出生于朝鲜平安南道,1914年移居中国的朴桂月等民间艺人,她们是向一位移居中国的朝鲜族妇女学习绩麻舞的。据她们讲,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延边地区盛行绩麻舞,而且由原来的女子独舞发展成群舞形式,舞蹈内容改为村姑们搓麻织布为远方的郎君赶制寒衣。当时还基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需要,又发展成为支援人民子弟兵而搓麻织布送往前线的内容。 第二代传承人是金晶勋等从事文艺集成的文化工作者,直接传承于第一代传承人朴桂月。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朴桂月, 女,出生年月: 1903-1984,传承方式: 不详,学艺时间: 不详,居住地址: 已去逝; 第二代: 金晶勋, 女,出生年月: 1948.1.5,传承方式: 中专,学艺时间: 1984,居住地址: 延吉; 第三代: 金英玉, 女,出生年月: 1960.6.4,传承方式: 中专,学艺时间: 1993,居住地址: 延吉; |
器具制作及作品 | 服装:梳发髻,头顶精巧的小筐,白色朝鲜族长裙,腰系布绳,脚穿草鞋。 道具:竹筐,直径35厘米,高约15厘米。 达巴里,用布或新鲜的苞米叶编成圈,顶筐时垫在头上。 伴奏:最适合采用晋阳调(慢板),也可采用其它调。 |
濒危状况 | 一是传承人寥寥无几,而且传承人为老一辈艺术集成人员,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是缺少资金和经费,对绩麻舞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三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在艺术表演团体和民间都很难看到绩麻舞的踪迹。 |
保护计划 | 一、保护内容 1、保持原生态绩麻舞的基本动作和表演风格。 2、有效地保护传承人,使绩麻舞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3、继承和发扬绩麻舞的传统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上创作优秀作品,丰富我国民族舞蹈艺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五年计划: 2007年: 保护措施:对绩麻舞进行专题调查,对原有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整理建档,并予以妥善保管。预期目标: 完成建档工作。 2008年: 保护措施:选定一两名中青年传承人作为接班人,接受老艺人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的培养。 预期目标:承担传承任务。 2009年: 保护措施:将绩麻舞纳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2009年民族舞课程。 预期目标:进一步培养民族后备人才。 2010年: 保护措施:编辑出版《中国朝鲜族民间舞蹈汇编》 预期目标:公开出版。 2011年: 保护措施:在做好各项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五年来的保护工作,部署下一个五年的保护与发展计划。 预期目标:力求达到保护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三、保 护 措 施: 1、全面深入地开展普查工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有关绩麻舞民间艺人、流派、各流派传承谱系等整体情况。 2、将普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深入开展绩麻舞的理论研究工作。 4、培养后备人才,使绩麻舞得到传承和发扬。 5、争取政府专项保护资金,促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建 立 机 制 1、将保护工作列入当地政府和文化管理机构日常工作内容,成立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民间自发的参与和政府自觉保护相结合的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纳入自治州条例。 3、建立旨在加强挖掘和创新的研究机制。 4、建立传、帮、带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5、建立鼓励创作和表演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依据说明及其预算说明:由延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按照保护计划做出经费预算,上报州文化局,经主管州长审批后,由州财政局划拨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