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库
乌拉满族瓜尔佳氏萨满舞蹈
    在线浏览
介绍乌拉街满族镇位于东经126度30分,北纬44度24分,是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正三品)衙门所在地。
关氏家族为建州女真,祖居长白山,始祖迈图,曾随后金军队入关。顺治中期,奉旨由北京回乌拉街,任乌拉佐领,后任打牲乌拉衙门总管,官阶六品。关氏家族从北京定居乌拉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氏祖先的入关和任官经历,使其家族的祭祖习俗深受清廷自上而下萨满改革的影响,其形态是典型的规范化的祭礼。据其家族萨满口承资料,关氏家族原有原始形态的祭祖形态,如放鹰神、水獭神、跑火池的舞蹈热烈而火爆。因受清廷政策影响,按照规范化的祭祀形态进行改革,形成典型的家祭形态。其萨满舞蹈也随着规范化的祭祀形态改革而规范。
瓜尔佳氏萨满舞蹈是纯粹的满族原生态舞蹈。有双人舞、单人舞、仿生舞、自然崇拜舞等。其中"跑火池"仪式舞蹈,以不被烫伤为成功。这种看似神秘的仪式舞蹈具有某些科学原理。体现了某些物理原理和生活常识,很有研究价值。
总之,这些舞蹈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蕴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维,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内涵,具有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瓜尔佳氏萨满舞蹈含有图腾崇拜、祖先英雄崇拜等内容,是人类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见证。在国内外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并成为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基本内容一、萨满祭祖习俗中的跳"南炕家神"与"西炕家神"等均属双人舞。
二、祭祖过程中的祭"敖都玛玛"、"佛朵玛玛"、"祖先神"、"英
雄神"均为单人舞。
三、仿生舞
祭祖过程中的动物崇拜皆为此类,以其夸张、虚拟等手法生动
灵活地再现了某些动物飞翔、俯冲、嬉戏、玩耍、觅食、防御 、对抗、哺乳、奔走、自我保护等生活习性,舞步灵活多变。
四、自然崇拜舞
1.跑火池 
2.柳祭舞
五、玛克已瞒尼舞
玛克已瞒尼,满语:舞蹈之神。此为以完全舞蹈形式来表现的
祭祖习俗。
基本特征瓜尔佳氏家族萨满祭祖习俗活动始终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说着唱、唱着说、乐中舞、舞中歌"的动态说唱及其表演形式。人们所谓看神,实际感受到的是萨满鼓乐之响、舞蹈之形、歌唱之声。
纵观瓜尔佳氏家族萨满歌舞,在娱神的同时娱人,最终达到人神同娱的目的。
自然图腾崇拜舞多以绝技表演的手段和形式出现。
舞与鼓、腰铃不分家,舞蹈伴奏只用打击乐,没有"文场"乐器。
主要价值历史价值:
满族瓜尔佳氏家族,汉姓关。该家族历史悠久,据其家谱记载,从始祖至今已有200多年,传承十五代萨满。家谱和神本记录了该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事记,是一部民族史记。
清代乾隆朝中叶,清朝统治者为了适应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在本民族中建立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颁布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等法典,在满族地区推行至上而下的祭祀习俗改革,形成带有明显程式化特征的祭祀形态。瓜尔佳氏家族的祭祖习俗深受清廷《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改革的影响,其形态是典型的规范化的祭礼。瓜尔佳氏萨满舞具有原始动、植物图腾崇拜、祖先英雄崇拜和萨满崇拜的特征。是人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见证。具有史料价值。
瓜尔佳氏萨满舞蹈是正宗的纯粹满族原生态舞蹈。是研究、开发利用满族艺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宝库。是发展满族舞蹈创作的根基和基石。瓜尔佳氏萨满舞蹈是祭祖习俗中作为满族传统文化最活跃的要素,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较满族其他姓氏的祭祖习俗保留更多的原始形态,其中涉及人的精神心理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蕴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维、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内涵,具有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瓜尔佳氏萨满舞蹈是祭祖习俗中最受民众欢迎的表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艺术审美价值。
瓜尔佳氏萨满仿生舞模仿了多种动物的形象,具有较高的模仿技巧,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
神器、神服及其佩饰都是别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展现着先民的审美情趣;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语言和手段,瓜尔佳氏萨满舞蹈是祭祖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使古老的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充分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的丰富遗存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来说,在其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阶段,都要以一种为群体认同的方式来增强内部凝聚力,瓜尔佳氏萨满舞蹈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以祭奠共同的祖先为纽带,使族体的精神信仰得到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从而增强族体的内聚力。这种精神核心对于培养铸就满族人豪爽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的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任用。是凝聚氏族的精神核心。
科学价值:
在瓜尔佳氏中,有"跑火池"仪式舞,以不被烫伤为成功。这种看似神秘的仪式舞蹈,具有某些科学原理。体现了某些物理现象和生活常识,具有科学技术价值。
祭祖习俗集各种表演艺术和民俗现象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调查与研究的深入开展,吉林地区的祭祖习俗作为一种活态民俗文化不仅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有些企业家也尝试着将其与民俗旅游业相结合。瓜尔佳氏萨满舞蹈已成为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历史渊源关氏家族为建州女真,祖居长白山,始祖迈图,曾随后金军队入关。顺治中期,奉旨由北京回乌拉街,任乌拉佐领,后任打牲乌拉衙门总管,官阶六品。关氏家族从北京定居乌拉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氏祖先的入关和任官经历,使其家族的祭祖习俗深受清廷自上而下萨满改革的影响,其形态是典型的规范化的祭礼。据其家族萨满口承资料,关氏家族原有原始形态的祭祖形态,如放鹰神、水獭神、跑火池的舞蹈热烈而火爆。因受清廷政策影响,按照规范化的祭祀形态进行改革,形成典型的家祭形态。其萨满舞蹈也随着规范化的祭祀形态改革而规范。
传承普系第十代: 大萨满, 关广军,1887年生;
第十一代: 大萨满, 关录广,1907年生;
第十二代: 大萨满, 关志远, 1922年生,关丙秀,1917年生;
第十三代:大萨满, 关建华,1962年生, 关佰荣,1942年生,
关英勤,1945年生, 关英福,1947年生, 关佰和,1943年生;
第十四代:大萨满, 关秀彬, 1977年生, 关松岩,1980年生 ,
关世勇,1979年生, 关海生,1978年生;
第十五代:大萨满, 关超,1991年生;
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三代;大萨满, 关建华,1962年 生, 关佰荣,1942年 生,
关英勤,1945年 生, 关英福,1947年 生, 关佰和,1943年 生;
第十四代:大萨满, 关秀彬, 1977年 生, 关松岩,1980年 生,
关世勇,1979年 生, 关海生,1978年 生;
第十五代:大萨满, 关超,1991年 生;
器具制作及作品1.萨满服饰、佩饰。
2.乐器(道具、神器)抓鼓(满语:依木钦)、抬鼓(满语:同肯)、腰铃(满语:西萨)、拍板(满语:恰拉器)、响刀(满语:哈尔马刀)、铜镜(满语:托力)、枪、矛(满语:激达)、铃杆(满语:勿轰)。
3.香案及其供品。
作品:冬季满族萨满祭祖活动。
濒危状况由于举办家族祭祖活动需要较多的经费,少有人资助。加之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怕影响个人学业,贻误前途,不愿意学。有失传的危险。
保护计划一、保护内容:
1、对萨满、栽力进行保护。
2、对乌拉满族瓜尔佳氏萨满舞蹈进行保护。
二、五年计划:
2007, 将项目上报国家,确立代表性传承人。
2008, 建立培训制度体系, 培养一支队伍。
2009, 确立该地区为文化生态保护区,落实保护机制。
2010, 在该地区建立专题旅游景点,使其影响不断扩大。
2011, 向社会以及国内外招商引资,使资金渠道多元化。
三、保障措施:政府政策倾斜,媒体及时准确地跟踪报道。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