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库
乌拉满族春歌
    在线浏览
介绍春歌是春节正月期间乌拉满族秧歌队拜庙或去各家拜年时所唱的喜歌,汉族称"秧歌帽"。"清代,东北是兴龙之地。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康泰……。东北各地庙会风行,闹大秧歌亦随着盛行。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祭祀神灵,民间都闹大秧歌,扭舞欢乐"。(见李微著《东北二人转史》 4 页)可见秧歌的历史久远。因秧歌帽是在清场时演唱的,民间也谓之小秧歌。东北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有渊源关系。
乌拉满族春歌是音乐与诗的结合。旋律很有个性,它高亢、红火、热情、奔放,具有关东人粗犷豪爽、朴实无华的风格。旋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商调式及句末落音一顺边的特征。这种特征无疑源于满族萨满神歌单句式结构的特点。
春歌的节奏一般都较平稳,这是由唱词的内容决定的,快了听不清唱词,慢了不喜兴,在实际演唱中是按一板三甩子打节奏的,每鼓即每段结束与下段开始的中间都用鼓点连接,秧歌队变换队形。
满族秧歌流传至今己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秧歌中出现唱手、唱词也达 150 年以上。历代 春歌的词反映着当时历史时期的吉言祝语,人们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春歌的词表面上具有 即兴的特点,而实质上它是在范本基础上的即兴。 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学价值。

乌拉满族春歌的旋律很有个性,它高亢、红火、热情、奔放,具
有关东人粗犷豪爽、朴实无华的风格。旋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商调式及句末落音一顺边的特征。这种特征无疑源于满族萨满神歌单句式结构的特点。乌拉满族春歌的旋律具有双重调式色彩。是研究东北音乐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乌拉满族春歌是满族表演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表演艺术的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
基本内容春歌的歌词:
乌拉满族春歌的歌词现在基本上以汉语为主体,个别有满语发音的也已汉化。由于乌拉满族春歌是在人们欢度春节期间表演,拜年为主,因此唱词内容以"喜兴词"、"吉利嗑"为其基本内容。句式多样,语言平白直述,没有更多的文学深度。它既可演唱传承下来的段子也可即兴编词,所到之处以景唱情 , 或直述恭喜,类似打油诗。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词。
1. 头板:即停止了秧歌舞后开唱的第一段。(一)是到富人家时,先自报家门,起通禀东家来给拜年的作用。(二)是拜庙,请神仙保佑。
2. 祝福祝寿的词:这种词用于去拜年的东家有老人的。
3. 祝升官进爵的词,这类词常用于家中有做官的。
4. 恭喜发财类的词,这类词主要是对着有钱人家唱的。
5. 要赏的词,这种词是唱手代表秧歌队向东家要钱物用的词。
总之,春歌的词十分简单,但都必须是吉言祝语,投其所好、所想。
春歌曲调:
乌拉满族春歌是音乐与诗的结合。旋律很有个性,它高亢、红火、热情、奔放,具有关东人粗犷豪爽、朴实无华的风格。旋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商调式及句末落音一顺边的特征。这种特征无疑源于满族萨满神歌单句式结构的特点。
春歌的节奏一般都较平稳,这是由唱词的内容决定的,快了听不清唱词,慢了不喜兴,在实际演唱中是按一板三甩子打节奏的,每鼓即每段结束与下段开始的中间都用鼓点连接。
基本特征乌拉满族春歌的歌词现在基本上以汉语为主体,个别有满语发音的也已汉化。 春歌的 唱词内容以"喜兴词"、"吉利嗑"为其基本内容。句式多样,语言平白直述,没有更多的文学深度。它既可演唱传承下来的段子也可即兴编词,所到之处以景唱情 , 或直述恭喜,类似打油诗。 春歌的词表面上具有 即兴的特点,而实质上它是在范本基础上的即兴。
乌拉满族春歌是音乐与诗的结合。旋律很有个性,它高亢、红火、热情、奔放,具有关东人粗犷豪爽、朴实无华的风格。旋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商调式及句末落音一顺边的特征。这种特征无疑源于满族萨满神歌单句式结构的特点。
春歌的节奏一般都较平稳,在实际演唱中是按一板三甩子打节奏的,每鼓即每段结束与下段开始的中间都用鼓点连接,秧歌队变换队形。
春歌的表演主要是春节群娱、群乐的民间集体自娱自乐活动,不图功名、不图权势。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具有乞唱艺术的成分。半乞半艺是其又一特征。"最高的'实用目的'是取悦富人,征服他们不肯施舍的心"。它使用的是方言土语,俗化思维。与农民不隔语、不隔心。体现着真诚和朴实的情感。表达着关东人豁达开朗的精神气质。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满族人民重实际的现实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它简单里透出复杂的伦理,肤浅中反映了深奥的人生。它生于民间,用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演唱者是农民,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家、文学家、艺术家,但他却具有音乐家、文学家、艺术家一样的天才和才能。是群众首推的秧歌头,深受大家的拥戴。 是农民自己的代言人、艺术家。
主要价值 满族秧歌流传至今己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秧歌中出现唱手、唱词也达 150 年以上。历代 春歌的词反映着当时历史时期的吉言祝语,人们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学价值。
乌拉满族春歌是音乐与诗的结合。旋律很有个性,它高亢、红
火、热情、奔放,具有关东人粗犷豪爽、朴实无华的风格。旋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商调式及句末落音一顺边的特征。这种特征无疑源于满族萨满神歌单句式结构的特点。乌拉满族春歌的旋律中没有出现宫角关系(即大三度这一确定调式的重要音程关系),因此其具有双重调式色彩。是研究东北音乐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乌拉满族春歌是满族表演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表演艺术的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
历史渊源春歌是春节正月期间乌拉满族秧歌队拜庙或去各家拜年时所唱的喜歌,汉族称"秧歌帽"。"清代,东北是兴龙之地。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康泰……。东北各地庙会风行,闹大秧歌亦随着盛行。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祭祀神灵,民间都闹大秧歌,扭舞欢乐"。(见李微著《东北二人转史》 4 页)可见秧歌的历史久远。因秧歌帽是在清场时演唱的,民间也谓之小秧歌。东北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有渊源关系。
传承普系乌拉满族春歌历史悠久。过去凡是像样的秧歌队都有几个"唱手"
并且"唱手"之间也有竞争。据现在在世的主要传承人胡柏信讲:他的师傅徐大国(著名满族二人转艺人徐文臣的父亲)活到现在也有百岁以上。徐大国已过世多年,因此,只能写到胡柏信这代了。
代表性传承人:
胡柏信,男, 1942 年 5 月 6 日 生。现年 65 岁。
器具制作及作品在表演满族春歌的时候,唱手穿演唱服饰,手拿扇子即可(也有手持大板、手玉子的)。秧歌队伴舞或造型舞动。
濒危状况由于当前各种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以及各种僵化思维的影响, 乌拉满族春歌 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政府及各界有识之士的抢救。
保护计划一、保 护 内 容:
1 、对乌拉满族春歌的唱手进行保护。
2 、对乌拉满族春歌的音乐舞蹈进行保护。
二、五 年 计 划 :
2007: 将项目上报国家,确立代表性传承人。
2008: 建立培训制度体系,培养一支队伍。
2009: 确立该地区为文化生态保护区,落实保护机制。
2010: 在该地区建立专题旅游景点,使其影响不断扩大。
2011: 向社会以及国内外招商引资,使资金渠道多元化。

三、保 障 措 施:政府政策倾斜,媒体及时准确地跟踪报道。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