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历史上曾是明代海西女真乌拉部所在地,清王朝尊乌拉街为"本朝发祥之地",民间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乌拉满族瓜尔佳氏萨满音乐是该家族祭祖时萨满所唱的祭祀歌,俗称萨满神歌,即萨满音乐。它由声乐、器乐两大部分组成。据我国史料中最早有关萨满记载的《三朝北盟会编》云:"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珊蛮"即萨满之音转。其中记载的就是金代女真时期萨满情况。 关氏家族为建州女真,祖居长白山,始祖迈图,曾随后金军队入关。顺治中期,奉旨由北京回乌拉街,任乌拉佐领,后任打牲乌拉衙门总管,官阶六品。关氏家族从北京定居乌拉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氏祖先的入关和任官经历,使其家族的祭祖习俗深受清廷自上而下萨满改革的影响,其形态是典型的规范化的祭礼。据其家族萨满口承资料,关氏家族原有原始形态的祭祖形态,如放鹰神、水獭神的舞蹈热烈而火爆。因受清廷政策影响,按照规范化的祭祀形态进行改革,形成典型的家祭形态。对于研究满族家祭与野祭的区别、家祭与宫廷祭祀的异同,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祭祖歌词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它们既是原始神话、诗歌、传说等原始文学传承的重要源泉,又是最早记载氏族历史、氏族地理的乡土史志;鼓乐、神歌是祭祖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充分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的丰富遗存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具有综合的文学艺术价值。 乐器又兼神器,体现神话传说与象征意义。乐器制作材料及其工艺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冶炼、木艺、皮革技艺的科技水平。在声学上体现着体鸣乐器、膜鸣乐器的典型音色,是研究民族器乐渊源的依据之一。 |
基本内容 | 一.家祭歌 1.佛波密 2.跳饽饽神歌 3.换索歌 4.跳肉神歌 5.跳晌午神歌 6.烧太平香歌 7.背灯祭歌 二.野祭歌 1.排神歌 2.请神歌 3.放神歌 4.送神歌 三.祭天神歌 |
基本特征 | 1.从表演所必须的民俗环境上看,历史上乌拉满族瓜尔佳氏萨满祭祖风俗受到清乾隆年间颁布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影响和规范,因此其形态是典型的规范化的祭礼。据其家族萨满口承资料,关氏家族原有原始形态的祭祖形态如:放鹰神、水獭神的舞蹈热烈而火爆。因受清廷政策影响,按照规范化的祭祀形态进行改革,形成典型的家祭形态。 2.声乐演唱是没有任何人为艺术加工的原生态演唱方式方法。 3.口传心授的家族世代传承。 4.演唱时鼓、歌不离,鼓与腰铃不离。 5.伴奏乐器不用宫廷祭祀用的"文场"乐器,大量是敲击乐器,体现着原始民间艺术的特征。 6.器乐演奏(鼓点)既有固定的文本性传承(基本点),更具即兴表演的特征。 |
主要价值 | 1.历史价值。 萨满歌词记录了家族、民族发生、发展、历史沿革的历史。记录了本民族的历代英雄,记录了历史上的较大战争,是历史的见证。它具有史料价值、文献价值。 2.文化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继续使用满文满语的地方和人员越来越少。满文满语已不是现今大多数满族同胞的主要生活用语。满族萨满歌曲声乐部分全部用满语演唱,歌词有纯满文的,还有满汉合璧的,客观上起到了保留、传播、延续民族语言文字(满文满语)的价值。演唱、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既是神器又是乐器,具有真正的满族原生态艺术价值。萨满服饰、佩饰的风格色彩具有民族美术研究价值、各种乐器都有神话传说和象征意义,是典型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各个程序的神歌具有民俗学价值,独特的观演情结凝聚着氏族的精神,瓜尔佳氏萨满音乐具有民族文化娱乐审美价值,是满族音乐创作的根基。 3.科学价值。 所用的乐器腰铃、抓鼓、铜镜、恰拉器等的制作材料反应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冶炼、木艺、皮革等技艺的科技水平。在声学上体现着体鸣乐器、膜鸣乐器的典型音色,是研究民族乐器的依据。 |
历史渊源 | 乌拉,满语,汉意:江河。乌拉满族瓜尔佳氏萨满音乐是该家族祭祖时萨满所唱的祭祀歌,俗称萨满神歌,即萨满音乐。它由声乐(神歌)、器乐(抓鼓、腰铃等响器)两大部分组成。 据我国史记中最早有关萨满记载的《三朝北盟会编》中(徐梦莘著):"珊蛮者,女真语巫嫗也。"" 珊蛮"即萨满之音转。记载的就是金代女真时期萨满情况。本文所述"乌拉 "地方,早在女真时期就是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乌拉部"所在地。从现有的瓜尔佳氏家藏神本记载家族沿革看,均可上溯到海西女真时期,可见其历史悠久。 关氏家族为建州女真,祖居长白山,始祖迈图,曾随后金军队入关。顺治中期,奉旨由北京回乌拉街,任乌拉佐领,后任打牲乌拉衙门总管,官阶六品。关氏家族从北京定居乌拉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氏祖先的入关和任官经历,使其家族的祭祖习俗深受清廷自上而下萨满改革的影响,其形态是典型的规范化的祭礼。据其家族萨满口承资料,关氏家族原有原始形态的祭祖形态,如放鹰神、水獭神的舞蹈热烈而火爆。因受清廷政策影响,按照规范化的祭祀形态进行改革,形成典型的家祭形态。这些对于研究满族家祭与野祭的区别、家祭与宫廷祭祀的异同,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
传承普系 | 第十代: 大萨满, 关广军1887年; 第十一代: 大萨满 , 关录广1907年; 第十二代: 大萨满, 关志远 1922年, 关丙秀1917年; 第十三代:大萨满, 关建华1962年, 关佰荣1942年, 关英勤1945年, 关英福1947年, 关佰和1943年; 第十四代:大萨满, 关秀彬 1977年, 关松岩1980年, 关世勇1979年, 关海生1978年; 第十五代:大萨满, 关超1991年; 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三代:大萨满, 关建华1962年 , 关佰荣1942年, 关英勤1945年, 关英福1947年, 关佰和1943年; 第十四代:大萨满 , 关秀彬 1977年, 关松岩1980年, 关世勇1979年, 关海生1978年; 第十五代:大萨满, 关超1991年; |
器具制作及作品 | 1.萨满服饰、佩饰。 2.乐器(道具、神器)、抓鼓(满语:依木钦)、抬鼓(满语:同肯)、腰铃(满语:西萨)、拍板(满语:恰拉器)、响刀(满语:哈尔马刀)、铜镜(满语:托力)、枪、矛(满语:激达)、铃杆(满语:勿轰)。 3.香案及其供品 作品:冬季满族萨满祭祖活动 |
濒危状况 | 民间的满族萨满音乐传承必须经过"学乌云"的过程。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怕影响学业,影响个人前途,不愿意学。有失传的危险。 |
保护计划 | 一、保护内容: 1、对萨满、栽力进行保护。 2、对乌拉满族瓜尔佳氏萨满音乐进行保护。 二、五年计划: 2007: 将项目上报国家,确立代表性传承人。 2008: 建立培训制度体系,培养一支队伍。 2009: 确立该地区为文化生态保护区,落实保护机制。 2010: 在该地区建立专题旅游景点, 使其影响不断扩大。 2011: 向社会以及国内外招商引资, 使资金渠道多元化。 三、保障措施:政府政策倾斜,媒体及时准确地跟踪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