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剧发展大事记
1958年
10月,在东北三省协作区第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有关部门根据指示,决定在东北二人转基础上创建一个新的地方大戏剧种。
1959年
1月20日,吉林省文化局正式发文成立“吉林省新剧种创编组”。调省歌舞剧团张先程、刘方、刘中及省戏曲学校那炳晨等同志为该组工作人员,由张先程担任组长,主持进行编创工作。并聘请了长春市艺术馆著名的二人转老艺人程喜发、长春地方戏队李青山、省戏曲学校谷振铎担任艺术顾问,郭文宝为艺术指导。
1月26日,吉林省文化局召开新剧种创编组成立大会。
4月,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召开各市、县文化科、局长会议。征求对新剧种实验剧目的意见。
5月30日,吉林省委领导特请在长春视察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到省戏校礼堂观看新剧种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桥会》彩排汇报。
9月7日,《蓝河怨》的实验演出获得成功,宣告了被文艺界誉为艺苑奇葩的吉剧已经诞生。
9月12日,吉林省吉剧团的前身——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成立。
9月11日,吉林省市文艺界在市文联召开“新剧种《蓝河怨》座谈会”。
9月12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吉林分会在省文联会议室召开“新剧种音乐问题座谈会”。
9月20日,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到正在修建的长春新立城水库工地演出。
9月22日,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为第一汽车厂工人演出《蓝河怨》,演出后召开工人座谈会。
10月22日,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向全省各市地州委宣传部发出《关于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巡回公演的通知》。
10月28日至12月初,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在全省各地作巡回演出。
11月,白城专区与白城市在白城市民间艺术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白城新剧种实验剧团,当省新剧种命名为吉剧之后,该团又改名白城吉剧团,排演《蓝河怨》。
11月,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的张先程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吉林省赴南方观摩考察戏曲工作小组到南京、苏州、南昌等地考察、学习当地的戏曲剧种。
1960年
1月21—23日,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编演的《桃李梅》在省宾馆剧场向省及长春市领导及文艺界作汇报演出,获得成功。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林、富振声、省长粟又文、副省长于克、徐元泉、王奂如以及宋振庭、刘西林等观看了首场演出,并接见了主要演员。
2月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发文正式批复:同意省文化局的请求,将吉林省新剧种命名为吉剧,将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改名为吉林省吉剧团。吉林省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地方戏曲剧种的历史。剧团成立后又先后编创排演了《包公赔情》、《搬窖》、《燕青卖线》、《雨夜送粮》等众多剧目。剧团通过实践,逐渐丰富了吉剧的音乐唱腔,增添了行当,提高了表演的专业水平,剧种初步具有雏型。
2月5日,《桃李梅》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公演。第一期连演一周,场场爆满,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2月5日,白城专区成立艺术学校(校址在白城市),内设吉剧科,培养吉剧艺术人才。
2月6日,省委批准省文化局副局长刘西林兼任吉林省吉剧团团长。
2月,吉林市委决定创建和移植新剧种,准备筹建新剧种实验剧团。
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任命祖国魂、张先程为吉林省吉剧团副团长。
2月23日,吉林省文化局下发《关于发展吉剧和增加戏曲剧种的几点措施》的文件。要求“健全省吉剧团和建立各专区吉剧团”。
同年春,吉林省吉剧团观摩了正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艺术片的山西省晋南蒲剧院著名演员王秀兰、阎逢春演出的《窦娥冤》。并派演员李松桥等去该团驻地学习绝技“纱帽翅功”。
3月28日,通化专区吉剧团于海龙县山城镇成立。人数74人。
4月1日,白城吉剧团直属专区领导,改称白城专区吉剧团,全团66人。接又排演《桃李梅》。嗣后,专区文化部门组织吉剧团到全区各县(市)巡回演出《蓝河怨》、《桃李梅》,遍受欢迎。
4月13日,白城市初级戏曲学校成立。副校长阎忠文。同年12月并入白城市专区艺术学校。
4月20日,在吉林省宾馆剧场隆重举行吉林省吉剧团正式命名典礼。省委第一书记吴德、书记处书记富振声、副省长徐寿轩、宣传部长宋振庭、副部长董述、靳云汉、省文化局副局长刘西林、省文艺团体负责人及文艺工作者一千多人出席了会议。
5月6日,省吉剧团在长春站前国际旅行社为谢富治同志演出吉剧《闺中记》和二人转《红月娥做梦》。
5月10—16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在吉林省宾馆举行吉林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5月12日,《闺中记》、《搬窑》、《僧尼会》在省宾馆正式向吉林省文教群英会做献礼演出。
6月5日,张先程代表吉林省吉剧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吉林省吉剧团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6月,省吉剧团在南湖宾馆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演出《搬窑》、《闺中记》、《僧尼会》;吉林省吉剧团派出隋晶莹、刘丰等去四川雅安学习川剧表演;扶余县戏曲学校成立;在吉林市曲艺团地方戏队基础上成立吉林市吉剧团。
7月2—3日,通化专区吉剧团在通化剧场作首次演出,上演剧目《桃李梅》、《僧尼会》等。
10月1日,四平市新剧种实验剧目《抢新郎》,在四平艺术剧场汇报演出。此剧剧本移植于川剧,音乐以东北唢呐曲自牌为基调,主要创作人员有姜恩、张铁华、郑天贵、吕坤等,主要演员有陈实、李桂琴等;吉林市新剧种实验剧团首次演出现代戏《洪湖赤卫队》。
10月2日,在南湖科研所小礼堂首次正式演出《包公赔情》、《雨夜送粮》、《寒江》三出小戏。
10月18日,省吉剧团在南湖宾馆为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演出《包公赔情》、《搬窑》、《闺中记》。
11月4日,在南湖宾馆小剧场第一次组台演出《闺中记》、《雨夜送粮》、《搬窑》、《包公赔情》四个小戏。
11月7日,吉剧首次灌制唱片。中国唱片社在吉林省电台录制《洞房思亲》(《蓝河怨》一折)、《搬窑》、《闺中记》、《包公赔情》。
11月8日,省吉剧团在站前国际旅行社为贺龙元帅演出《包公赔情》、《搬窑》、《闺中记》。
11月28日,为增强吉剧力量,吉林省青年评剧团(全团73人)全部并入省吉剧团。
12月1日,王肯同志动笔创作《燕青卖线》剧本。
同年,洮安县戏曲学校成立。
1961年
1月7日,吉林省吉剧团张先程和那炳晨、申文凯、刘方、崔广林等从事音乐创作的同志开会,研究吉剧音乐发展问题。
2月,吉林省吉剧团观摩了天津小百花剧团在长春演出的河北梆子《荀灌娘》,并派出演员向该团学习表演。
3月31日,吉林市工人文化宫主办二人转欣赏会,由吉林市吉剧团演出二人转《西厢》、《春满食堂》等。
4月9日,中共吉林省委在省宾馆剧场后台大会议室召开吉剧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省委书记处书记富振声、候补书记郑季翘、宣传部长宋振庭、副部长董述、龙文宇、省文化局副局长刘西林、艺术处处长王也以及吉林省吉剧团领导和部分编剧、编曲、主要演员。
6月6日,吉林省吉剧团在南湖宾馆为李维汉、陈叔通演出《包公赔情》、《搬窑》。
6月28日,吉林省文联召开吉剧《燕青卖线》、《摘红梅》座谈会。
7月3日,吉林省吉剧团在长春机车厂俱乐部正式演出《燕青卖线》、《水泼大红袍》。
7月11日,通化专员公署决定撤销通化专区吉剧团,同时成立国营通化专区实验剧团,下设吉剧分团,青年吕剧分团。
7月17日,吉林省吉剧团在南湖宾馆小剧场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演出吉剧《搬窑》、《燕青卖线》、《闺中记》。
7月18日,吉林省吉剧团在南湖宾馆小剧场为薄一波、刘亚楼演出《搬窑》、《闺中记》等小戏。
7月25日,吉林省吉剧团邀请著名作曲家马可来吉剧团讲学。
7月26日,吉林省吉剧团在南湖宾馆礼堂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演出吉剧《燕青卖线》、《搬窑》。
7月28日,省吉剧团在南湖宾馆小剧场为沈钧儒先生演出吉剧《搬窑》、《燕青卖线》。
8月11日,吉林市举办地区专业剧团导演训练班。
8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成立。
8月30日,吉林省吉剧团在南湖宾馆为叶剑英元帅清唱吉剧《包公赔情》等片断。
9月5日,吉林省吉剧团邀请著名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来省吉剧团讲授唱功。
9月18—26日,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召开全市文艺工作者会议,传达中央、省文艺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如何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会议还总结了全市近三年来的文艺工作,并形成了《关于提高戏剧艺术质量问题》、《关于专业剧团培养艺术人才问题》、《关于改进领导工作问题》等项草案。
10月1日,吉林市吉剧团下放到永吉县,与永吉县新剧种实验剧团(其前身是永吉县地方戏队)合并,成立永吉县吉剧团。人数96人。
10月6日,吉林省吉剧团邀请京剧演员言少朋来吉剧团演讲就京剧的流派。
11月25日至12月9日,吉林省吉剧团携大型吉剧《桃李梅》和小戏《燕青卖线》、《搬窑》、《包公赔情》、《雨夜送粮》、《玩会跳船》等剧目,踏上了出省演出的旅途。第一站在黑龙江省哈尔滨演出,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12月17—18日,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召开新剧种工作会议。
12月13日至1962年1月12日,吉林省吉剧团先后在大连市和旅顺区和沈阳演出《桃李梅》、《燕青卖线》、《搬窑》、《包公赔情》等剧目,受到观众欢迎,好评如潮。
1961年,吉林省委召集部分戏曲工作者,讨论吉剧的发展问题,在总结几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离基地,采撷从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指导方针。
1962年
1月6—7日,吉林省吉剧团在辽演出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分别为吉剧举行了座谈会。李劫夫、万籁天、王铁夫、金开芳、王奎升、徐小楼、筱俊亭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参加了座谈会。大家都对诞生仅两年多的吉剧这个新剧种的精彩演出表示钦佩,并就声腔、导演、表演等许多方面肯定了吉剧的成就。
4月3日,吉林市永吉剧场竣工并投入使用。
6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长春南湖宾馆剧场观看了吉林省吉剧团的专场汇报演出,对吉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演出结束后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6月24日,永吉县剧团在吉林市宾馆礼堂为周恩来总理演出二人转《劈关西》等。
7月1日,通化专员公署决定,撤销通化专区实验剧团,同时将吉剧分团移交给通化市,为通化市吉剧团。
7月16日,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富振声、郑季翘等陪同下在南湖宾馆小剧场观看吉剧《燕青卖线》、《搬窑》,并接见演员。
9月18日,白城专署文教处工作组到时前郭县评剧团进行改制试点。之后,除专区吉剧团和扶余新城戏剧团为国营团体外,其他各县(市)戏曲剧团均改为地方财政补贴的集体所有制团体。
10月16日,长春市文联举办吉剧音乐讲座。
11月27日至12月6日,吉林省文化局和吉林省文联召开全省戏剧工作会议。郑季翘到会讲话,刘西林作报告。省文化局提出了《关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加强支援农业的初步意见》和《关于改进和加强剧目工作的初步意见》两个文件。
12月,文化部部长夏衍在工人文化宫小剧场观看吉剧《搬窑》、《燕青卖线》等小戏,并接见省吉剧团演员。
1963年
1月中旬,通化市吉剧团恢复为通化专区吉剧团,由通化专署文化处直接领导。
1月23日,中共吉林省委以吴德、赵林、于毅夫、郑季翘和宣传部副部长董述、龙文宇以及文化局领导亲自到吉林省吉剧团驻地与吉剧团演职员共度除夕。
6月1日,吉剧《夺印》在长春春城剧场公演。
9月24日至29日,吉林省文化局在通化宾馆召开吉林省第二次吉剧例会,参加例会的有各吉剧团的团长、导演、音乐、舞美人员和主要演员及有关人士30余人。会议由吉林省文化局副局长刘西林主持,中共吉林省委候补书记郑季翘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10月26日,吉林省吉剧团在省宾馆汇报演出了《夺印》。
11月15日至12月4日,吉林市文化局在市宾馆召开1963年戏剧工作会议,总结戏改工作,研究提高艺术质量的措施。
12月12日,吉林市文化局、吉林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研究决定将各剧团的专业作者集中组成戏剧创作组,由文联管理。
1963年至1965年,剧团侧重现代戏的实验。吉林省几个吉剧团先后移植、编演了《夺印》、《会计姑娘》、《争儿记》、《夜袭山城》、《红石钟声》、《跃马扬鞭》和《江姐》等,受到观众的欢迎。吉剧剧种已经初具规模。
1964年
1月27日,吉剧《争儿记》为全省农业劳模会演出,这也是该剧的首次演出。
2月24日,吉剧《争儿记》在长春大众剧场正式公演。
5月,四平专署根据省文化局的决定,成立四平地区戏剧创作室。成员有徐佳辰、苗中一、田子馥、刘振兴等。
6月21日,吉林市文化局在吉林市举办庆祝建国十五周年优秀剧目汇演。参加单位有市、县专业剧团和地方戏队。汇演期间组织了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
7月1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工业考察团于归国途中路经通化,通化志区吉剧团为其演出大型吉剧《朝阳沟》。
7月7日,通化专区吉剧团在驻军0948部队俱乐部为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和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王维周演出了吉剧《包公赔情》、拉场戏《闹碾房》。演出后,受到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7月25日至8月4日,通化专署在通化市举行现代戏创作剧目汇演。上演剧目有:通化专区吉剧团《山雨欲来》等。
7月,白城专区于白城举行全区现代戏汇演。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王新华主持大会。地委宣传部部长卢全夫作报告,副专员仁钦扎木苏作总结。吉剧《山乡儿女》被评为优秀剧目。
8月,白城专区文艺创作室成立。
8月27日,吉林市文化局戏曲研究室成立。
9月1日,通化专区戏剧创作室正式成立。
9月20日,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伍修权和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来通化视察,在驻军0948部队俱乐部观看了通化专区吉剧团演出的吉剧《燕青卖线》、《两块六》。
10月,吉剧《红旗飘飘》在榆树县城首次公演。
10月10日,根据吉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郑季翘指示,为加强对戏曲艺术的领导,经省编委“(64)编年226号”文件批准,同意将省吉剧团、省赣剧团合并为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
10月23—26日,吉林市文化局举办曲艺、地方戏革命现代剧目观摩演出大会。
11月4日,吉剧《江姐》剧组成立,排练场设在安达街省吉剧团旧址。
1965年
1月10日,吉剧现代戏《江姐》在吉林大学鸣放宫首次演出,立即引起轰动。该剧创下连续演出118场,观众达15.7万人次的最高记录。
2月22日,剧协吉林分会和音协吉林分会联合召开座谈会,对吉剧《江姐》的音乐创作予以充分肯定。
5月,镇赉县吉剧团成立。
6月27日,吉林市文化局举办了现代剧目汇演大会。演出的戏曲剧目有《夜袭山城》、《迎春曲》、《宝山迎春》、《临江口》、《银珠闪光》、《白山战歌》、《闯关》、《风雨前后》等。
7月1日,白城专区艺术学校吉剧科毕业生分配至专区吉剧团和镇赉县。艺术学校随之解体。
7月13—19日,白城专区于白城市举行全区现代戏汇演。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王新华主持大会,地委宣传部部长卢全夫作报告,副专员仁钦扎木苏作总结,吉林省文化局局长高叶、艺术处处长王也等出席大会。吉剧《跃马扬鞭》被评为优秀剧目。
8月17—31日,通化专区公署在通化市举行通化专区现代戏观摩演出会。通化专区吉剧团演出了吉剧《山乡儿女》。
1965年,镇赉县成立了吉剧团。吉剧在本地区又增多了一个演出团体。“文化大革命”期间,两个吉剧团同全区所有剧团均改为文工团。地区文工团内设文工队,演出小吉剧、二人转及其他小节目。镇赉县文工团以演吉剧为主,兼演其他节目。此外,尚有乾安、洮安等县文工团也间或演出小吉剧。
1966年
1966年,吉剧实验工作因当时中国国内情况而中断。
1966年3月下旬,通化专区吉剧团演出由赵赴创作的大型吉剧《焦裕禄之歌》。
1966年4月,白城专区于白城举行小戏现代戏汇演。
1968年
9月10日,吉林省革委会把吉林省和长春市所有文艺单位统统圈进长春电影制片厂,办起“吉林省暨长春市文化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1969年
9—10月,通化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通化专区吉剧团并入通化市京剧团。其他各市、县戏曲剧团及地方戏队全部撤销。
9月,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解散。省直的几个剧团精简合并,组成“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工团”。
同年秋,全区各剧团一律解散。成员或进“五七”干校,或下乡“插队落户”,或到工、农、商界改行从业。
11月,吉林省革委会决定恢复吉林省吉剧团。
1970年
3月,通化专区吉剧团合并到通化市京剧团的原通化专区吉剧团撤销,除少部分演职员留用外,余者分配到工厂、企业。
5月,白城地区文艺创作组成立。
5月31日,白城地区文工团成立。
10月23—28日,白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于白城举行全区文艺汇演。地县(市)文工团及部分业余宣传队参加。
12月12日—29日,白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文教局于白城市召开文艺创作学习会。参加学习的专业和业余作者60余人。
1971年
1月,吉林市郊区吉剧团成立。
2月,吉剧《红灯记》公演。
4月13—21日,白城地区文教局于白城市召开全区文学、戏剧、美术创作会议。80名专业、业余作者参加。期间,重点讨论戏曲剧本《风沙岭赞歌》、《向阳岭下》、《奔马河上》等。
6月,白城地区文教局于白城市召开“学习‘样板戏’汇报演出会”。吉林省文化局副局长刘扬等出席大会。地、县(市)文工团分别演出“样板戏”选场。地区文工团及扶余、镇赉、洮安等县文工团同时演出自编现代节目。其中有吉剧《奔马河上》。
6月29日,白城地区组成演出团赴长春市参加吉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周年文艺汇演。
12月,辽源市文化局创作组成立。
1972年
1月11—31日,白城地区文教局于白城召开剧本、故事作品讨论会。全区35名专业、业余作者参加。
5月2日,白城地区文教局于白城市举行全区文艺汇演。乾安县文工团演出的小吉剧《一张奖状》评为优秀剧目,于5月23日参加吉林省汇演。
1973年
7月23日至8月9日,白城地区文化局于通榆县召开全区剧本讨论会。41名专业剧作者参加,讨论剧本42个,其中小吉剧《队长不在家》、《第一针》等被肯定。吉林省文化局和有关单位人员刘淑明、张凡、王肯、那炳晨、赵保康等先后出席,参加讨论。
9月,吉林市文化局举办吉林地区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大会。会演历时12天,各剧团共演出23个剧目。
10月31日至11月5日,白城地区于白城市举行重点创作剧目调演。演出剧目《队长不在家》、《捉鼠记》、《第一针》、《借船》、《驯马》、《拨钟》等。
12月,吉剧《队长不在家》、《捉鼠记》参加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市举办的小戏汇演。其中《队长不在家》、《捉鼠记》列为在全省推广的剧目。
1974年
5月,白城地区直属文化系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对吉剧《队长不在家》展开不同观点的激烈争论。
8月17—31日,白城地区文化局在镇赉县召开全区剧本讨论会。41名专业、业余作者参加。讨论22个剧本。其中《雷雨新苗》、《山村火红》、《珍珠与红菱》、《赤脚丹心》、《舵正路宽》等剧本获好评。
10月20—26日,白城地区文化局于白城市举行钱区文艺调演。11个演出队参加,其中吉剧《雷雨新苗》等获肯定。并于12月赴长春市参加吉林省文艺调演。
11月,在吉林省艺术学校下设的专业科中开设吉林省吉剧团学员班,学生和教师均由吉林省吉剧团管理。
1975年
3月20日,吉林省演出团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部分省、自治区文艺调演”,吉林省吉剧团演出了《常宝请战》、《常青指路》。
6月,白城地区组成文艺演出团赴白城市平台靶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56”军事演习指战员慰问演出。相继演出吉剧《队长不在家》等节目,分别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等领导干部接见和鼓励。
8月23日至9月6日,白城地区文化局于白城市召开全区剧本讨论会。44名专业、业余作者参加,讨论43个大、中、小型剧本。其中小吉剧《光荣之家》、《井场夜战》等列为重点加工剧目。
1976年
4月20—28日,白城地区宿本昌带队,携《光荣之家》、《一堂课》、《井场夜战》等剧目,参加吉林省农业学大赛专题文艺调演。
6月12日,吉林省演出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调演。
1976年前后各剧团重新恢复演出,吉剧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专业的演出团体增加到十六个(其中吉林省十五个,内蒙古哲里木盟一个)。 吉林省戏曲学校增设了吉剧科。同时成立了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对吉剧艺术的建设进行重点研究。
1977年
1月9—15日,白城地区文化局于白城市举办全区创作人员学习班。
6月中旬,通化地区文工团重新排练上演《桃李梅》。
1978年
4月6—10日,白城地区文化局于白城召开各县(市)戏剧创作组长会议。期间,讨论了1979年全区戏剧创作规划和《父子恨》、《青山寨》等7个剧本。
4月15—27日,吉林市文化局举办吉林地区艺术团体创作剧目汇演大会。推荐郊区吉剧团的《让房记》、永吉县吉剧团的《光辉的篇章》等参加9月份吉林省文艺汇演大会。其中《光辉的篇章》获综合奖。
4月9—29日,白城地区组成演出团,赴长春市参加吉林省文艺汇演大会。吉剧《父子恨》获演出奖、创作奖、导演奖。演员杨庆宝等8人获个人表演奖。
5月,吉林省吉剧团曲艺队分出,成立省曲艺团。吉剧团成立一队和二队,定编200人。一队演吉剧,二队以演二人转、拉场戏为主。
7月10日至8月初,吉林省吉剧团在省文化局局长高叶和张先程率领下到辽宁省沈阳、鞍山等进行交流演出。
8月28日,吉林省吉剧团在长春宾馆剧场向来长春视察工作的李先念、余秋里、李德生等中央领导做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李先念、余秋里、李德生等中央领导在省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和高扬、何友发等陪同下走上舞台和全体人员一起合影留念。
9月,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吉剧《江姐》唱片,并开始在全国发行。
9月中旬,吉林省文化局和省文联在长春共同举办了吉林省1978年文艺汇演大会。
10月20日至12月10日,文化部调吉林省吉剧团进京演出《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和 《闺戏》(《桃李梅》中一折),深受观众欢迎,得到首都观众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评。
10月30日,根据省委的决定,省革命委员会发出的(1978)248号文件,批转省编委、文化局、劳动局、财政局《关于调整充实全省县以上专业剧团编制和剧种布局的请示报告》显示,在吉林省97个专业剧团之中,吉剧团已发展到15个(吉林省吉剧团200人、长春市郊区吉剧团60人、吉林市郊区吉剧团60人、永吉县吉剧团70人、四平地区吉剧团120人、辽源市吉剧团70人、怀德县吉剧团60人、梨树县吉剧团70人、双辽县吉剧团70人、通化地区吉剧团95人、通化县吉剧团65人、白城地区吉剧团85人、镇赉县吉剧团65人、乾安县吉剧团60人、哲里木盟吉剧团75人),在各类剧团中仅次于评剧(27个团)和二人转(23个团队),位居第三位。剧团数量比“文革”前的5个团增加了2倍。吉剧队伍的人数也猛增至1225人。
11月3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为吉林省吉剧团在京的演出召开了座谈会。全国戏剧界的主要领导人与著名戏剧家曹禺、张庚、郭汉城、吴雪、张东川、金紫光、赵寻、胡沙、俞琳、魏喜奎、龚和德、于夫、张艾丁等人参会并发言。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吉剧团演出的四个传统折子戏《包公赔情》、《搬窑》、《闺戏》、《燕青卖线》,在“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方针指引下,经过他们精心改造,真是别具一格,自成一家。还特别提到《包公赔情》,认为通过包公对嫂嫂的三拜,成功地刻划出包公不徇私情、一心为民的品德,非常动人,非常富有人民性。
11—12月,白城地区文工团的文工队扩建为地区吉剧团。镇赉县文工团复建为吉剧团。乾安县文工团改建为吉剧团。全区共三个吉剧专业表演团体。
11月30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吕骥主席主持下召开吉剧座谈会,专门就吉剧音乐问题请在首都的专家一起开会座谈。民乐界著名人士秦鹏章、京剧界著名作曲家刘吉典等二十余人参加。吉林省吉剧团在张先程副团长带领下,申文凯、那炳晨、刘方等作曲人员和部分乐队人员、演员参加了会议。
12月2日,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在陶钝主席主持下,召开吉剧座谈会。侯宝林等十几位曲艺界名人在会上发言,赞扬吉剧不忘母体,而且在发展原有二人转演出形式上做了新的尝试,尤其是在运用二人转形式表现当代内容方面,与会者给予充分的肯定。省吉剧团副团长王肯在会上介绍了吉剧团及其剧目的发展情况。
12月13日,吉林省文化局在朝阳剧场举行省吉剧团赴京演出汇报会。
12月17日,中共吉林省委做出“优先发展吉剧”的决定。
12月,吉林省文化局召开全省文化局长和剧团负责人工作会议。
是年末,白城地区部分剧团荣获吉林省文化局“上山下乡”服务演出年终奖励。其中乾安县吉剧团获三等奖。
1979年
1979年和1980年剧目《燕表卖线》、《包公赔情》、《桃李梅》先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后,吉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1月上旬,通化地区文工团改为通化地区吉剧团,从此正式恢复了吉剧剧种。
1月,四平地区吉剧团成立。
2月7日,辽源市吉剧团成立,团长赵炎。
2月6—18日,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召开“第三次吉剧例会”,研究吉剧音乐问题。与会人员有全省15个吉剧团的作曲和其他有关的音乐工作者。会议首先邀请了经验丰富的吉剧和二人转工作者,讲授了吉剧发展史,吉剧和二人转渊源关系及吉剧音乐基础知识。之后,与会人员结合吉剧剧种建设的实际及代表性剧目,就吉剧音乐的基本经验、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取得了共识。
2月,双辽县吉剧团成立,于双辽、四平、吉林等地演出了《桃李梅》。
2月18—27日,吉林省文化局等单位在长春举办“1979年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大会”,四平地区演出团在大会上演出了小吉剧《选谁合适》。
3月13日,白城地区成立戏曲、曲艺工作者协会。
4月,吉林省文化局主举办了吉剧音乐短训班。
5月,四平地区戏剧家协会成立。
7月,白城地区吉剧团随中共白城地委,白城行署慰问团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慰问演出,演出剧目吉剧《桃李梅》等。
8月,为迎接国庆三十周年,吉林市文化局组织献礼剧目演出。吉林市郊区、永吉、舒兰、蛟河县吉剧团、地方戏队等单位演出了吉剧《路灯下》、地方戏《三进山城》、《高成借嫂》等14个剧目。
9月5—28日,吉林省戏曲汇演大会在长春举行。演出17台剧目。
9月8—20日,白城地区文化局、白城地区文联于白城市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文艺汇演。白城地区吉剧团等9个团体参加,演出8台剧目。其中吉剧《婚礼上的眼泪》等获奖励。
9月27日至10月30日,白城地区吉剧团的吉剧《婚礼上的眼泪》在吉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文艺汇演大会上获创作二等奖。
9月,四平地区吉剧团赴本溪、丹东演出大型吉剧《桃李梅》,28天演出四十余场。
1979年,在全省剧团“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梨树县吉剧团获一等奖,怀德县吉剧团、梨树县地方戏队、伊通县地方戏队获二等奖。
1980年
1月10—16日,吉林省第四次文代会于长春市召开。
1月23日,长春市艺术研究所经过两年筹备后,召开成立大会。
2月7—11日,长春市第三次文代会召开。成立了长春市戏剧家协会。吕芝、董文、赵惠、王兆一、王曼苓当选为副主席,理事有42人。
7月4日,辽源市吉剧团与原东辽县评剧团合并,定名为辽源市民间艺术团。同时成立辽源市地方戏队。
9月5—28日,吉林省戏曲汇演大会在长春举行。演出17台剧目。长春市郊区吉剧团演出的吉剧《人参鸟》获综合演出三等奖,编剧、字幕、舞美设计三等奖。
9月中旬,辉南县吉剧团演出的《两只烤鸭》、《会亲家》、《王二甲》参加了吉林省在长春市举办的戏曲汇演大会,所上演剧目分别获奖。
9月5—30日,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举行了1980年全省戏曲汇演。四平地区吉剧团演出的小吉剧《主任家事》获演出三等奖,作者栾淑芳获创作三等奖,导演赵兴业获二等奖,舞美设计陈大明获三等奖。双辽县吉剧团演出的《解仇缘》获演出二等奖,编剧马俊荣获创作三等奖,导演张亚学获导演三等奖,道具获三等奖。梨树县吉剧团演出的小吉剧《黄莲花》,获演出奖,编剧王小铁获创作二等奖,导演尹兴军获导演三等奖。作曲孙玉琛等获二等奖,伴奏获二等奖。怀德县演出的《贴心干部》获佳作奖,陈功范、秦恩和获创作三等奖,曲宝敏获编曲三等奖。
10月,吉林省吉剧团原二人转队人员分出,成立省民间艺术团。至此,省吉剧团的建制才趋于稳定,艺术建设上也能够集中精力去经营吉剧。1994年全团在编人员为167人。
11月15—27日,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举行全省艺术教育观摩演出大会。
12月17日,吉剧彩色舞台艺术片《桃李梅》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
12月,白城地区戏剧创作室决定创办内部交流戏剧刊物《剧稿选》。
同年,吉林省形成一支300余人组成的专业戏剧创作队伍,戏曲理论研究空前活跃。
同年,白城地区戏剧创作室、白城市戏剧创作室、大安县戏剧创作室获吉林省文化局表彰和奖励。白城地区吉剧团、大安县地方戏队等9个团、队获吉林省文化局表演团体社会主义竞赛不同等级奖励。
同年,在全省剧团“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梨树县吉剧团获一等奖,双辽县吉剧团获三等奖。
1981年
2月25日至3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在长春召开表彰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暨先进工作者大会。这次大会是自1960年全省文教群英会后,二十多年来吉林省文化系统的又一次群英盛会。会议由省文化局局长高叶主持。副省长李树仁致开幕词,省委书记于林讲话,副省长刘云沼在大会上做了报告。在受表彰的七十一个先进集体和四百三十六名先进工作者中,吉剧的先进单位有长春市郊区吉剧团、双辽县吉剧团、辉南县吉剧团、白城地区吉剧团、乾安县吉剧团,先进工作者有吉林省吉剧团的王肯、白城地区吉剧团演员勾丽华。
3月30日至4月1日,吉林省舞台美术学会召开成立大会。王兆一为顾问,汪凤岐为会长,向森为副会长,姚鸿斌为秘书长。
4月21日至5月10日,白城地区文化局于白城召开戏剧创作会议。各县(市)文化局长及创作人员41名出席。期间讨论了42个大、中、小型剧本。
8月5—16日,由吉林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吉林省舞台美术学会在长春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吉林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设舞美设计奖和舞美专项奖。在五百六十件作品中,吉剧方面获奖的情况如下:舞美设计奖:二等奖有吉剧《桃李梅》,由王伯平、李树春、于恩庭设计;吉剧《杨二嫂看瓜》,由赵彦杰设计。三等奖有吉剧《包公赶驴》,由李树春设计;吉剧《情法之间》,由王小兵设计;吉剧《包公误》,由于恩庭设计。舞美专项奖:道具“屏风”,作者王伯平、徐小光。
10月7日,撤销辽源市民间艺术团,成立辽源市吉剧团;撤销辽源市地方戏队,成立辽源市地方戏剧团。同时恢复辽源市戏曲研究室。
10月8日至11月13日,省文化局、财政局在长春召开“全省剧团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四平地区文化局,双辽县吉剧团在会上介绍了经验。
10月13日,张先程、张安邦、杨世祥三人吉剧普查小组开始到全省各地吉剧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普查。
11月15—18日,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召开1981年全省吉剧工作例会。有关的市、行署、县(市、区)文化局长,各吉剧团团长,以及省戏曲教育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共七十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着重研究和讨论了吉剧剧种建设的现状、今后的任务和如何加强领导等问题。会议制订出《1982—1984年吉剧剧种建设三年规划》,并形成了《1981年全省吉剧工作例会纪要》。
11月,吉林市文化局主办1981年创作剧目汇报演出。吉林市郊区吉剧团、舒兰县地方戏剧团等演出吉剧、拉场戏、二人转等14个剧目。
12月,吉林省文化局征文评奖委员会评选出“纪念建党六十周年征文”获奖者。吉剧《情法之间》作者张一虹、《春雨红花》作者冷岩、籍华、《两只烤鸭》作者李金江、《会亲家》作者刘博获二等奖。
12月,演员勾丽华受到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者会议表彰。编剧郑守志荣获吉林省宣传战线先进个人表彰。
12月,吉林省文化局主办的“创作剧目评奖”活动,评奖揭晓。吉剧《万事开头难》,谢宾生改编,四平地区吉剧团演出,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吉剧《春雨红花》,冷岩、籍华编剧,吉林省吉剧团演出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吉剧《但愿人心美》,丛湘智编剧,通化县吉剧团演出,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吉剧《古钱记》李冲元等编剧,吉林市郊区吉剧团演出,获创作三等奖、演出二等奖;吉剧《逐春曲》,邓福林编剧,白城地区吉剧团演出,获创作三等奖、演出二等奖;吉剧《理想与爱情》,李景刚等编剧,辽源市吉剧团演出,获创作三等奖、演出三等奖;吉剧《沙局长外传》,杨季非编剧,通化地区吉剧团演出,获创作三等奖、演出三等奖;吉剧《八九雁来》,李再春编剧,辉南县吉剧团演出,获演出三等奖。
12月,吉林省文化局举行巡回评奖演出。
1981年末,吉林省文化局1981年度创作剧目观摩评奖团来白城地区观摩评比本年度创作剧目。《三代英烈》、《王显能》、《开明姑娘》、《就嫁他》等12个大、小剧目荣获不同等级奖励。
1981年,在全省演出团体“上山下乡、经营管理竞赛”中,梨树县吉剧团获一等奖,怀德县吉剧团、双辽县吉剧团获二等奖。
1982年
2月9—22日,白城地区戏剧创作室于白城召开全区戏剧创作题材讨论会。36名剧作家出席,讨论《武林魂》、《红罗女》等34个大、小剧本。
3月10—14日,长春市文化局召开第八次戏剧创作会议。
3月12日,白城地区文化局、白城地区广播局联合举办全区青年戏曲演员广播演唱比赛。75人参加,28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3月20日至4月30日,吉林省文化厅举办“吉林省1982年戏曲、歌舞团体青年演员汇报演出”。省吉剧团王桂芬、韩枫,梨树县吉杜鹃等获一等奖;省吉剧团李占春、马士杰,白城地区吉剧团周晓侠、王晓萍、袁晓光,通化县吉剧团张兰芳,通化地区吉剧团甘荣力,四平地区吉剧团张伯英,双辽县吉剧团郝兵等获二等奖;省吉剧团王晓薇、展兆仁、侯为民、任惠敏,通化县吉剧团方晓龙、孙传珍,梨树县吉剧团张冠英、梁新彦、王亚军,双辽县吉剧团梁学华、李荣娟,四平地区吉剧团迟景英、桑青林,通化地区吉剧团李斌、焦跃鹏、赵小玲、王振海、于守翠,白城地区吉剧团张树新、谭富强等获三等奖。
6月4日,全省青年演员汇报演出结束,青年演员郑桂芳、邢美珠等获“优秀青年演员”称号及证书。周连生、张继波等获一等奖,赵丹红、周昱等人获二等奖,陈丽珠、夏铁生等人获三等奖。
6月11日,吉林省文化局、财政局正式发布规定,给予创编新戏的作者以适当的经费补贴。剧本上演后,剧团再根据演出情况予以奖励。
6月14日至7月1日,白城地区文化局于白城大众剧场召开剧本讨论会。讨论《春催桃李》等30个大、中、小剧本。
7月27日至8月1日,剧协吉林分会、省舞美学会和长春市艺术研究所举办舞美学术报告会,邀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副教授胡沙胜讲学,有300余省内外舞美工作者听讲。
8月,吉林省文化局举办农村文艺汇演大会。
8月10—20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北方片)”在长春举行。同年12月2日评选揭晓,吉林省四个剧目获创作奖、演出奖。其中吉林省吉剧团演出的《春雨红花》,作者冷岩、籍华获创作奖,省吉剧团获演出奖。
8月22—29日,省文化厅在长春举行“全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经大会评选,有三十四个节目获创作奖,三十一个节目获演出奖,四十一人获个人表演奖。其中吉剧方面名单如下:吉剧《一张准生证》编剧赵友荃获创作二等奖;白城地区演出二队演出的吉剧《王显能》获演出二等奖,四平地区演出团演出的吉剧《东西两院》、白城地区吉剧团二队演出的吉剧《一张准生证》获演出三等奖;吉剧《王显能》中王显能的扮演者王全获个人表演一等奖;吉剧《王显能》中大连长扮演者郭恩明、吉剧《一张准生证》中敏华扮演者溪春海获个人表演三等奖。
8月2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吉林分会理事金玉霞病逝,终年61岁。
11月5—18日,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召开全省吉剧工作例会。
11月,蛟河县吉剧团改名为蛟河县评剧团,与县评剧团合并,统一管理。
12月9日,全国舞台美术展览在北京举行。吉林省有二十八件作品入选展出。其中吉剧方面有四个戏获“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奖”,即《桃李梅》设计王伯平、李树春、于恩庭;《包公赔情》设计李树春;《燕青卖线》设计于恩庭;《春雨红花》设计王小兵、王力学。
12月,吉林省文化局举行全省创作剧目评奖活动,其中吉剧方面获奖的有:山河改剧的《三请梨花》、李景刚等编剧的《一代矿工》获大戏剧本二等奖;李广会、黄敬文编剧的《九九重阳》、张贵敏编剧的《春催桃李》、维连、王符改编的《七仙女送子》、张国庆编剧的《西瓜今日甜》、赵赴改编的《慧梅之死》、盖生、张洪杰编剧的《退休之后》、范大来、左福胜编剧的《争亲》、王铎编剧的《江村女》、辛实编剧的《打西宫》获大戏剧本三等奖;王肯编剧的《三放参姑娘》获小戏剧本一等奖。吉林省吉剧团演出的《三请梨花》、《三放参姑娘》获综合一等奖;白城地区吉剧团演出的《七仙女下凡》、《西瓜今日甜》、怀德县吉剧团演出的《女鞋匠》、《月照鱼塘》获综合二等奖;长春市郊区吉剧团演出的《九九重阳》、乾安县吉剧团演出的《春催桃李》、通化地区吉剧团演出的《慧梅之死》、怀德县吉剧团演出的《退休之后》、镇赉县吉剧团演出的《江村女》、通化县吉剧团演出的《打西宫》获综合三等奖。
是年冬,白城地区文化局组成创作剧目检查团,先后由李新生、宿本昌带领,赴一市八县审定向省推荐创作剧目《春催桃李》、《武林魂》、《西瓜今日甜》等。
是年末,以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充为首的吉林省1982年度创作剧目观摩评委们来到白城地区评比推荐剧目。《中秋月下》、《武林魂》、《西瓜今日甜》、《春催桃李》、《七仙女送子》、《江村女》、《郝摇旗杀妻》等剧目获不同等级奖励。白城地区吉剧团、扶余县地方戏队等8个团、队获吉林省文化厅1982年度表演团体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不同等级奖励。
1983年
5月12—20日,吉林省文化厅举办吉林省首届吉剧汇演大会。
5月23—24日,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召开1983年全省吉剧工作例会。
7月15日至8月15日,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举办第四届戏剧创作讲习会。
9月6日,吉林省戏剧艺术研究会成立。
12月11日,吉林省吉剧团排演的吉剧《挡马》首演。
1984年
10月中旬,吉林省文化厅举办吉林省年度创作剧目汇报演出评奖活动。
1985年
10月,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举办了“纪念吉剧创建25周年实验剧目调演”,共有7台22个剧目,每个剧目都有重点攻关的实验内容,自觉地做到了剧目建设与剧种建设的协调统一。因而,从剧目创编到舞台综合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果,并有不少新的探索、新的突破,生动显示了吉剧队伍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巨大的艺术创造力。这次调演出现了一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剧种个性的新剧目,如《骂鸭》、《乌拉婚礼》等,以其取材、立意和艺术手法的新颖别致引人瞩目。
11月21日至12月15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吉林省吉剧团排演的《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参加观摩演出,其中,《包公赶驴》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三放参姑娘》荣获小戏演出奖、剧本创作奖、表演奖、导演奖、编曲配乐奖、舞蹈设计奖和人物造型奖。
1986年
5月,《戏剧文学》编辑部召开“关东戏剧研究会”。
12月27日,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排演的吉剧《倒霉大叔的婚事》首演。
是年,吉林省文化局举行全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活动。
1987年
9月29日至10月6日,吉林省吉剧团应邀参加香港年度中国地方戏曲展。
10月5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了《从东北二人转到吉剧艺术》的专题讲座。由吴景春、张奉生主讲,介绍了吉剧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就。隋晶莹示范演唱了吉剧、二人转的各种唱腔,马士杰示范表演了手绢绝活。听讲的香港40多名戏剧专家、大学教授及戏剧爱好者都很感兴趣。
10月7日,吉林省吉剧团在深圳演出《三请樊梨花》等剧目,受到深圳广大观众的好评。
1988年
1月6—10日,吉林省戏剧理论学会、剧协吉林分会、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吉林省戏剧创作评论室、省吉剧团和省文化厅艺术处在长春联合召开“吉剧发展战略研讨会”。来自吉剧团、理论部门和主管机关的专家、学者和领导30余人参加会议。
7月,吉林省吉剧团举办“崔广林从艺50年唢呐演奏会”。
是年,吉林省文化厅举办吉林省省吉剧现代戏实验剧目评奖活动。
1989年
1月5—11日,吉林省文化厅举办吉林省现代戏实验剧目评比汇演。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排演的《买和卖之歌》获吉林省吉剧现代戏评比综合演出二等奖,《小镇风情》获吉林省现代戏实验剧目评比综合演出三等奖、剧本三等奖。
6月,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排演的《一夜皇妃》首演,获得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9月8—14日,中国戏曲学会和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在长春联合举办“建国后新兴剧种发展趋势研讨会”。来自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各省14个新剧种的专家学者60余人与会。研讨会观摩了吉林省吉剧团新创编的剧目《一夜皇妃》,并进行了座谈。
1990年
10月21日,吉林省政府召开庆功大会,表彰了参加亚运会艺术节的三个演出团体。吉林省吉剧团小吉剧《燕青卖线》、省歌舞剧团大型朝鲜族舞剧《人参女》、延边歌舞团大型朝鲜族舞剧《春香传》参加了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赞扬。
1991年
5月26日至6月20日,吉林省吉剧团赴日本做商业性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是吉剧首次出国商业演出,为吉剧在国外演出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增强了吉剧走向世界舞台的信心。
9月,吉林省文化厅举办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戏剧调演活动。
1992年
3月15日,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排演的吉剧《四间房》首演,获得好评。
8月,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戏剧家协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等6单位在长春联合举办“吕也厚舞台美术设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吕也厚舞台美术设计的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是年,白城地区吉剧团排演的《枭雄梦》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长白山文艺佳作奖。
1993年
是年,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演出的《一夜皇妃》,在全国戏曲调演中获一等奖,获“五个一”工程奖提名。
是年,吉林省艺术研究所举办张先程从事音乐创作45周年座谈会。
1994年
4月11日,吉林省吉剧团排演的吉剧《盘丝洞》首演,获得好评。
12月9日,吉林省文化厅和省吉剧团召开了纪念吉剧创建暨省吉剧团成立35周年座谈会。许中田、邢志、高叶、刘振德等在座谈会上发言。会议充分肯定了吉剧3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了成功的基本经验及今后吉剧发展的方向。
是年,吉林省吉剧团的《一夜皇妃》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吉剧《一夜皇妃》编剧王秀侠获文华剧作奖;吉剧《一夜皇妃》导演李学忠获文华导演奖;吉剧《一夜皇妃》作曲赵黎东获文化音乐创作奖;吉剧《一夜皇妃》满苏的饰演者王桂芬获文华表演奖。
是年,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奖颁奖大会上,吉剧音乐荣获了最高奖励——新兴戏曲剧种音乐金牌奖。张先程、那炳晨、申文凯、刘方、崔广林等获得了新兴戏曲剧种音乐开拓奖。
1995年
12月17日,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吉剧《关东雪》在文化部主办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中,获得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1996年
4月,吉林省戏剧理论学会、省戏剧家协会等单位召开“吉林省戏剧发展战略研讨会”。
6月,双辽县吉剧团更名为双辽市吉剧团。
9月16日—28日,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第三届“孔三传奖”评奖颁奖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全国各地十五个省市60多名代表应邀携文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和“孔三传奖”颁奖大会。吉剧《关东雪》获中国戏曲音乐第三届“孔三传奖”优秀作品奖。
1997年
2月,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排演的吉剧《八月中秋》首演。
9月,东三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在长春召开“东三省关东戏剧研究会”。
是年,《关东雪》获全国第七届“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吉剧《关东雪》编剧李学忠、万捷 获文华剧作奖;《关东雪》郭四虎饰 演者李占春获文华表演奖。
1998年
10月,吉林省吉剧团应韩国文化观光部邀请,受文化部指派,对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汉城、全州、济州3城共演出5场,观众近万人,吉剧再次以精湛的戏曲绝活赢得了广大韩国观众喜爱。
1999年
2月15日,吉剧《喜贴春联》(编剧华景坤,作曲李凌元,导演刘富英,编舞冷明宇;演员安静芳、王桂芬;演出单位吉林省吉剧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在吉祥九九——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
4月28日,吉林省吉剧团、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吉林省曲艺团三团合并为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主要职能是:以排演吉剧、二人转、曲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为主,完成上级交办或承办各种公益性演出和涉外演出活动,根据演出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组织商业性演出等。
9月,吉林省吉剧团赴东南亚4国进行巡回文化交流演出,带去剧目除在韩国引起轰动的《虹桥赠珠》、《盗贴》、《档马》等经典剧目外,还排演出了《闹龙宫》、《盗仙草》两个精彩的武戏折子戏。此次访演受到各国的最高礼遇,在缅甸的首场演出盛况空前,首都仰光的几百里之内的华侨纷纷驱车前往观看,对艺术团高水平的表演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柬埔寨的演出尤其感人,西哈努克国王及莫尼克王后演出前上台看望演员,演出结束后,上台与演员合影并赠送礼物。随后在越南、老挝的演出也受到热烈欢迎,当吉剧团演员的手绢在空中抛去飘回时,全场观众兴奋不已,武戏演员的精彩翻打更令异域观众叹为观止,每次谢幕后,许多观众都依依不舍、不愿离去,吉林省吉剧团再次为弘扬民族文化做了出贡献。
2000年
10月,杨世祥撰写的《吉剧史》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和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的吉林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
2002年
3月,吉林省戏剧理论学会、省戏剧家协会等单位召开“吉林省戏剧发展战略研讨会”。
5月26—30日,吉林省举办了首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在长春举行。
12月,吉林省吉剧团在“2002年香港——吉林友谊周”大型综合文艺晚会上表演《中华神龙》等精彩节目。
2003年
4月5日,吉剧团应邀参加在朝鲜举办的“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选送的吉剧保留剧目《虹桥赠珠》荣获艺术节金奖。
2004年
1月18日,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排演的满族音乐剧《额娘梦》首演,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2005年
9月10—15日,“榆树杯”吉林省第二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在长春榆树举行。来自全省三十个专业团体近六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2006年
3月28日,吉林省吉剧团送戏下乡走进德惠市边岗乡姜家店村。
2007年
2月19日,吉林省吉剧团赴山西省进行巡演。
7月10—18日,吉林省第三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在白城市举行。
10月30日,吉林省文化厅在省吉剧团召开振兴吉剧动员大会。会议决定,以恢复剧目生产为拉开振兴吉剧之序幕。大会上,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尹俊明表示,吉剧的繁荣曾经极大地丰富了吉林省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人们带去了欢笑和精神启迪,它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今天,面对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振兴吉剧可以说恰逢其时。省吉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也群情振奋,纷纷表示,绝不能让吉剧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消亡,作为吉剧演员必须担起将吉剧传承下去责任,为吉剧的振兴贡献所有的力量。
2008年
是年,吉林省吉剧院与吉林艺术学院开始联合办学,招收了吉剧学员。
2009年
4月30日,吉林省吉剧团在长春市朝阳区富锋镇拉开大型“送戏下乡”惠民工程的序幕。
9月8—15日,吉林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第四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在长春举办。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副省长陈晓光参加开幕式并观看了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首场演出。此次艺术节既是对全省近两年二人转创作和发展的一次展示和检阅,也是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跃“十一”期间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本届艺术节上,共有来自吉林省内各地(延边单独进行)的11台、60余个剧目参加演出。
11月3日,吉林省吉剧团在吉歌集团东方大剧院举行大型现代吉剧《希望的田野》的公益性演出活动,观众主要面向社区群众、进城务工者等群体。这次新编吉剧的系列公益性演出,标志着吉林省吉剧复兴工程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此部公演的大型现代农村题材吉剧《希望的田野》取材改编自曾在央视播出的同名电视剧,其编剧为吉林省著名编剧冯延飞,该剧表现了一位基层乡党委书记“徐大地”心系土地、情系于民的情怀。
12月12日,吉剧主要创始人张先程在长春与世长辞,享年79岁。张先程1948年参加革命,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长春市文工团乐队队长,吉林省歌舞团编导室主任,吉林省吉剧团副团长,吉林省文化局艺术处副处长,吉林省戏曲学校副校长、校长。1992年2月于吉林省艺术研究所离休。作为吉剧的主要创始人,他不仅领衔创作了吉剧第一个实验剧目《兰河怨》的音乐,而且由他作为主要唱腔设计的执笔者,完成了吉剧《桃李梅》、《搬窑》、《燕青卖线》、《江姐》、《三请樊梨花》等代表作品的创作。作为吉剧戏曲理论的探索者,他著有《吉剧音乐》、《吉剧创腔参考》、《吉剧唱腔选》、《吉剧创作纪实》四本理论著作。
2010年
6月3日,乾安县吉剧创排的大型神话吉剧《大布苏》成功首演。
7月16—18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会、吉林省文化厅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吉林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全国新兴剧种暨吉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许云鹏、吉林省文化厅厅长林君、副厅长张宝宗、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等领导出席了会议。董伟司长、林君厅长分别做了重要讲话,会议由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宝宗主持。来自北京、江苏、福建、山西、辽宁和吉林等省、市的专家,全国新兴剧种院团代表,相关省、市文化厅局领导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吉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专家和院团代表针对解放后新兴剧种的创建、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新兴剧种音乐唱腔的研究、新兴剧种现状与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
9月28日,乾安县吉剧团创编的大型神话吉剧《大布苏》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评奖活动,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全国戏剧文化奖”是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颁布的全国性大奖,是文化部“评比、达标、表彰”八大保留项目之一。评选项目包括:剧本、剧目、戏剧理论,戏剧文化传播、戏剧文化遗产保护等几个大项。吉剧《大布苏》是在110个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进京演出的12个优秀剧目之一。
10月3日,吉林省吉剧院复排的传统吉剧《桃李梅》,重新搬上了关东剧院的舞台。该剧以恒久不衰的魅力为吉林省观众带来了节日的欢乐。
2011年
3月,大型神话吉剧《大布苏》获得“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同时还获得“最佳组织奖”、“团体表演金奖”、“最佳策划奖”、“编剧金奖”、“导演金奖”、“作曲金奖”、“伴奏金奖”、演员“个人表演金奖”等9项殊荣。
4月23日,吉林省吉剧院为迎接建党90周年复排的大型革命现代经典吉剧《江姐》,在长春市关东剧院进行了首演,赢得了观众的极大好评。
8月29日,著名吉剧表演艺术家、吉林省吉剧院老演员姜秀玉病逝,享年67岁。 作为参与吉剧创建的演员之一,姜秀玉是我省最早一批优秀吉剧演员中的一位。她主攻吉剧小花旦行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主演了多部代表性吉剧剧目,如《蓝河怨》、《桃李梅》、《燕青卖线》、《包公赶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一起创造和奠定了吉剧最初的辉煌。姜秀玉有坚实的二人转艺术功底,并善于从京剧、评剧、越剧、河北梆子、莆仙戏等剧种中吸收艺术精华来充实自己,因而能将戏曲花旦行的表演技巧与二人转的表演身段相结合,加工创造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吉剧小花旦表演技巧。在唱功上,她更善于把二人转的演唱技巧与戏曲唱法相结合,曾在9部戏中为她所扮的人物进行唱腔设计,所创唱腔曲调丰富,性格鲜明,形成了真假嗓相兼、润腔俏皮华丽、婉转动听、地方特点鲜明的演唱风格。伴随着我省振兴吉剧事业的发展,已经退休的姜秀玉重新被请回省吉剧院,悉心提携后辈,在恢复传统剧目《桃李梅》、《江姐》以及排演新创剧目《希望的田野》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为吉剧事业再度繁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9月5日,吉林省吉剧院和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排演的大型现代吉剧《鹿乡三姐妹》在关东剧院上演。全剧以幽默的风格和贴近生活的故事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9月26—30日,吉林省文化厅主办的吉林省第五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在长春隆重开幕。
9月28日,吉林省吉剧院送戏下乡走进农安县合隆镇。
10月4日,吉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系列文艺演出——吉林省优秀青年演员专场汇报演出《金秋放歌》在长春市艺术大剧院隆重举行。吉林省吉剧院的国家三级演员刘杨演唱了吉剧《贵妃还乡》选段。
10月9日,小吉剧《将热情进行到底》获“第八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节”的“优秀推荐剧目奖”。
11月5日,吉剧创始人之一的王肯在长春病逝,享年87岁。王肯,1924年生于辽宁海城,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吉剧创始人之一、二人转专家、东北文化研究者,吉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其创作和改编的吉剧有《搬窑》、《买菜卖菜》、《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著有《二人转史料》、《王肯戏曲集》等。王肯同志堪为新时代吉剧艺术和二人转艺术的文学之魂。
11月15日,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在重庆开幕。吉林省吉剧团选送的《贵妃还乡》,在全国130多个候选剧目中成功胜出,于10月15日至30日在重庆戏剧节上演出,并获得了剧目奖和最佳作曲奖。中国戏剧节是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型戏剧演出活动,是我国戏剧界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汇集众多艺术门类的艺术盛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戏剧节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西藏等18个省、市、区和中直以及部队系统的约30台参演剧目,涵盖了昆曲、京剧、川剧、豫剧、秦腔、越剧、黄梅戏、吉剧等15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舞剧、音乐剧。吉剧《贵妃还乡》能入选全国戏剧节,这表明吉剧的艺术质量已经得到业界认可,标志着吉林省近年来实施的吉剧振兴举措取得了成功。
11月20日,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表彰会在京举行,吉剧《桃李梅》等20部剧目获得该奖。
2012年
4月12日,吉林省省文化厅主办的“火红的五月迎接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季”大型活动在东方大剧院启动,新编吉剧《贵妃还乡》拉开了演出季序幕。
6月,吉林省吉剧院与省京剧院整合组建吉林省戏曲剧院。
8月1日,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八一慰问演出团,分别来到通化市和通化县驻吉某部,给解放军战士们带来了原汁原味的吉剧专场慰问演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士们领略到了吉剧的魅力,赞不绝口。
8月30日,第三届中国长春·东北亚文化艺术周开幕式在长春东北亚艺术中心举行。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出席并宣布开幕,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儒林,省政协主席巴音朝鲁出席仪式。作为东北亚文化艺术周文艺演出板块最为凸显吉林地域特色和风情的演出,吉剧专场演出于9月5日14时和6日14时在关东剧院分别上演了新创吉剧《鹿乡姐妹》和经典吉剧《三请樊梨花》。
9月19—20日,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排演的吉剧《鹿乡姐妹》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受到一致好评。
9月21日,举行吉剧《鹿乡姐妹》专家研讨会。邀请艺术界专家对鹿乡姐妹进行研讨,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10月1—2日,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也为丰富春城百姓的节日生活,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在关东剧院演出吉剧经典剧目《桃李梅》、《燕青卖线》、《三放参姑娘》、《包公赔情》等。这些剧目都是吉剧五十多年创建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经典剧目,每部戏都曾演出超千场,甚至几千场,也都曾登上首都的舞台,为吉剧赢得无数掌声和赞誉。尤其是《桃李梅》连续五十年不间断的演出,先后被全国二十多个剧种移植改编,现已入选全国优秀保留剧目。
10月31日,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举行吉剧老艺术家座谈会。邀请吉剧界老艺术家,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座谈吉剧创建、成长过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