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剧机构库
白城市吉剧团
    在线浏览    相关资料    相关图片    相关音频    相关视频
关键词白城市吉剧团,吉剧表演团体,白城专区吉剧团,山乡儿女,跃马扬鞭,队长不在家,父子恨,婚礼上的眼泪,生命之花,逐春曲,西瓜今日甜,爱的赞歌,莫走歧途,燃亮心灯,老林深处,爱情偏瘫症,黄牌警告,马贼的妻子,枭雄梦,苦柳
简介白城市吉剧团是专业吉剧表演团体,其前身是白城专区吉剧团。它是1959年7月,在集体所有制的二人转表演团体白城市民间艺术队基础上成立的白城新剧种实验队。当省新剧种实验剧团于同年11月到白城巡回演出《蓝河怨》时,该队即向省实验剧团学演了这一剧目。1960年4月1日,由白城专区与白城市共同在该队基础上组建成白城吉剧团,由白城市代管。建团后,人员做了较大调整。原民间艺术队成员只留下少数骨干,其余大部分人员又回到白城市民间艺术队,而另从专区各县剧团调入一批演职员。到1960年底,全团共有演职员66人。
1961年8月中旬至10月初,该团到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龙江、碾子山等地演出。这是吉剧第一次正式到外省演出。
1961年12月,正式定名为白城专区吉剧团,为专区直属的国营重点剧团。
1965年7月,白城专区艺术学校吉剧科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到该团。与此同时,该校的全体教职员工也并入该团,为剧团增加了大批新生力量。
1970年5月31日,成立白城地区文工团。吉剧团只有部分人员被吸收入文工团,其余人员均改行到工厂或服务行业。吉剧团就此解体。
1978年9月,在白城地区文工团内成立吉剧队。
1979年7月,白城地区文工团撤销,在其吉剧队的基础上恢复成立了白城地区吉剧团,编制85人。
1993年8月21日,因白城地区撤销,白城市升为地级市,故白城地区吉剧团亦随之改称为白城市吉剧团。1994年有演职员81人。
首任团长刘煜宣,历任团长有宿本昌、王宗礼、张维连等。
该团从成立至今,除"文革"期间外,一直是兢兢业业地坚持经营吉剧。而且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有一股雄心壮志,要独树一帜,创造吉剧的"白城派"。形势顺利时是这样,形势困难时也是这样。几十年来,他们的这种努力很有成效,已经为吉剧剧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编演现代戏方面,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在它历年上演的75个吉剧剧目中,现代戏就占41个,而且以大型居多,占30个。在它自己创编的27个剧目中,现代戏占19个(其中大戏为12个)。计有《山乡儿女》、《跃马扬鞭》、《队长不在家》、《父子恨》、《婚礼上的眼泪》、《生命之花》、《逐春曲》、《西瓜今日甜》、《爱的赞歌》、《莫走歧途》、《燃亮心灯》、《老林深处》、《爱情偏瘫症》、《黄牌警告》、《马贼的妻子》、《枭雄梦》、《苦柳》等。其中《父子恨》1978年参加省文艺汇演,获演出奖和导演奖;《婚礼上的眼泪》1979年参加省献礼演出,获征文二等奖;《西瓜今日甜》1983年参见省第一届吉剧汇演,获剧本创作、导演、编曲、伴奏等多项一等奖和多种专项奖,演员杨庆宝、勾丽华、韩冰获表演一等奖,是参加这次汇演的现代戏中获一等奖最多的剧目;《枭雄梦》1991年参见省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戏剧调演,获优秀奖。并于1992年获第三届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佳作奖。
该团编演的这些现代戏,时代精神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吉剧特点鲜明,艺术感染力强,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该团还积极编演了《佘太君闯殿》、《梅花簪》、《七仙女送子》、《宰相与歌姬》、《董仲救母》、《寇准探园》、《正气长存》、《裴度自贬》等古代题材的剧目。《七仙女送子》获1982年创作剧目剧本三等奖,演出二等奖。后3个剧目还参加了1985年全省纪念吉剧创建25周年实验剧目调演,亦获得好评。
1980年后,该团多次获省专业剧团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1981年被评为吉林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
几十年来,剧团涌现出了一批有贡献、有影响的艺术骨干,其中有不少事因为编演现代戏突出而名重全省剧坛。他们是:
编剧刘成志、李玉符,导演吴广、刘廷尧,编曲施洪章、邱洪湛、常维圻(兼乐队指挥)、王福祥,舞美李邱山、张显卿、谷春江,教师于连生,演员孙驰(青衣、花旦)、焦秀兰(花旦)、孙宝华(青衣、花旦)、王银兰(青衣、花旦)、韩冰(青衣)、王柏岩(老生、兼教师)、樊树才(小生、老生)、苏杰(小生)、张一(丑、兼导演)、徐淑文(青衣、刀马旦)、勾丽华(花旦)、杨庆宝(小生、老生)、谭世民(小生、老生、兼导演)、裴煜贵(丑、兼导演)等。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