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剧剧目库
包公赶驴
    在线浏览    相关资料    相关图片    相关音频    相关视频
关键词包公赶驴,王肯,张奉生,霍福庆,吉剧剧目,吉剧,周连武,姜秀玉,吉林省吉剧团,周春艳
简介优秀吉剧剧目。王肯编剧,吉林省吉剧团1980年9月首演。导演张奉生,作曲周连武。霍福庆饰包拯,姜秀玉饰王粉莲。参加吉林省戏曲汇演大会获综合演出小戏一等奖,剧本创作小戏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导演小戏二等奖,编曲二等奖,伴奏二等奖。剧本发表于《戏剧创作》1980年第二期,获文化部1980年至1981年优秀剧本奖。
剧情叙述包公奉旨查访陈州,途遇灾民小别告状放粮官小衙内和杨金吾贪赃枉法,用钦赐紫金锤打死其父张别古。包公乔装私访,巧遇前往赃官处赴宴的歌妓王粉莲,为她赶驴,于说笑中探明真相,遂杀小衙内和杨金吾,为民除害。包公以赶驴脚夫出现,被刻画成一位既大公无私又颇有风趣的荣威。表演上吸收二人转的跑驴、秧歌舞等技巧,地方特色浓郁。
该剧据元杂剧名著《陈州粜米》部分情节编写。具体说,主要是据原作第三折包公私访一路上为歌妓王粉莲牵驴一节,生发开去而结构成这么一出既非常有趣又非常有戏的小喜剧。其实,杂剧的第三折还并不是原作的最精彩的部分。原作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正面地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官污吏对饥民百姓肆无忌惮地欺榨与残害,以及饥民的大胆反抗与斗争。它虽然是一出公案戏,但包公的形象并不突出。因为他惩处这些贪官污吏并没有遇到多么大的障碍。但就描写包公的情节而言,原作的这一段却是颇为有趣的,也是很有潜力可挖的。改编者并没有按公案戏的通常写法,而是避开正面尖锐的矛盾,选取这一段大做文章,可见眼力不凡。著名戏剧家李健吾在他《看包公赔情随笔》一文中,曾对《陈州粜米》包公装扮成乡下佬为妓女赶驴的喜剧性情节大加赞赏,并希望剧作家能去改编它,还指名提到王肯是否有意于此。而王肯于1980年上半年就已经写出并发表了这一剧本,并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剧本成功地把包公塑造成别具一格的喜剧形象。这时的包公已非昔日可比,而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年迈老人。因为往日为官清正而得罪了那些豪门势要,结下了不少冤家对头,如今落得个两袖清风一身骂。所以,如今他也有些心灰意冷,厌倦了官场生涯,想要"从今后装聋作哑少管为佳。"但当小别古拦马喊冤、状告小衙内和杨金吾这两个放粮官在陈州欺榨饥民、打死他父的罪行时,他还是要管,要为百姓做主,要为黎民申冤。作为一个清官,他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但戏的着眼点却不在于写他如何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是侧重写他如何重证据、不轻信、不辞劳苦亲自进行私访查证的为官作风。为了查访案情,他宁可为坐轿,不骑马,放下钦差威严的官架子,而乔装成一个乡野村夫,不惮艰辛,不怕羞臊,甘愿为一个歌妓赶驴。包公的独特形象,正是通过赶驴的过程而逐步显现出来。一开始,他为王粉莲赶驴也并不情愿。特别是这个歌妓架子大,挑剔多,还挺难伺候。赶快了不是,赶慢了也不是,气得老包公真有些不耐烦,甚至要发火不给她赶了。可是当听到这一女子说是杨金吾与小衙内请她去赴宴,顿时感到机会难得。为了能从这名歌妓那里查到这两个赃官的情况,便马上改变了态度,顺从地为她赶起驴来。一路上,王粉莲对他是不是包公心存戒备,疑神疑鬼,而包公却故意支支吾吾,让她真伪难分。两个人的喜剧冲突便围绕着这种猜测和巧辩十分有趣地向前发展。结果包公从歌妓的嘴里掏出了案件的实情:朝廷放粮定价是五两纹银一石,而杨金吾、小衙内却按十两银一石卖给灾民,而且用的是八升小斗一石。他们还用皇上所赐的紫金锤打死了张别古。而这个紫金锤现正在王粉莲手里。就这样,人证物证俱全,包公终于达到了目的。虽然赶驴累得他汗流满面,腰酸腿疼,但他觉得值得:"老夫这驴没白赶,赃证赶到手里边。""赃官罪证查到手,两腿跑断也甘心。"末了,他因又累又饿而昏迷过去,可当他苏醒之后,依然为了能给百姓申冤而感到欣慰。这最后一笔,犹如画龙点睛,包公的一片爱民之心,更令人肃然起敬。
在艺术上,由于作者掌握戏曲规律,熟悉舞台要求,加之技巧纯熟,文笔洒脱,所以通篇都很讲究。第一,全剧在语言的运用上很见功夫。唱词生动准确、流畅明了、布局得当、守音协律。念白更融化了二人转说口艺术的技巧,精炼整齐、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与唱词的风格浑然一体。第二,全剧写得非常适合演出,处处为演员的表演留有充分的余地。唱念是这样,身段动作更是如此。由于剧中充分运用了跑驴这一民间舞蹈技巧,遂使这一男一女、一老一少载歌载舞的表演身段相映成趣、满台生辉,既多姿多彩、花样翻新,又疾徐得当、张驰有致,使全剧充满了浓郁的民间艺术的气息。写包公的戏,竟写得这样轻松活泼、生趣盎然,在整个戏曲舞台上是别开生面的独创,也是吉剧成功地改编戏曲名著的一个代表。这一作品,堪称是吉剧艺术的精品,骒吉剧舞台综合艺术的丰富发展具有可贵的推动作用。这一剧目已成为吉剧第二批长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是新时期吉剧剧种建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