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姜学军 | 时间 | 2013-01-11 | 出版单位 | 中国文化报社 | 来源 | 中国文化报 | 关键词 | 吉剧《桃李梅》 逢春花更盛,桃李梅,姜学军,中国文化报,一大三小,吉剧,秦丽君,唐晓凤,刘杨,王颖,孙雪,王丹扬,冯继飞,闫东,吕良,张泉利,侯为民,董宝贵,刘阳,王丹阳,张权利,老生,小生,花旦,青衣,闺门旦,花脸,老旦,彩旦 | 类别 | 报纸 | 提要 | 吉剧代表性剧目《桃李梅》,历经50多年久演不衰,仅今年在吉林长春就已演出40多场,这也印证了该剧目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个剧目是作家王肯根据当时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讲述的民间故事改编的。故事的核心情节是,关东女人封氏和三女儿玉梅,巧设计谋以半幅銮驾的条件抗拒总兵的婚约,并令总兵忘乎所以写于庚帖之上,留下罪证遭到覆灭。该剧创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在东北民间想象的基础上翻出了新意,写出了主人公征服旧世界的欣喜。这种把旧势力玩弄于掌股之上的作为是由一些敢作敢为的关东女性完成的。封氏和她的三个女儿,个个聪明睿智,在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地界,面对总兵大人的强权,在男人们吓得屁滚尿流之时,女人们却谈笑风生,从容应对,巧设圈套。总之,作家以生花之笔写出了喜剧最精华的东西——喜剧的精神。作家在情节上还敢于弄玄,敢于往险绝处逼。当桃李梅们面对总兵的迎亲銮驾和刀兵,观众以为山穷水尽,替人物捏把汗的时候,突然绝处逢生,二姑爷和“八府巡按”相继出现,在大开大合的跌宕中让人看到作家心中的丘壑。
上世纪60年代金玉霞导演对剧本成功的二度创作,至今仍是演出的根基,几十年来,每一代吉剧人都努力保持着该剧的舞台风采。这出戏有很多看点,首先行当的组合非常有意思,有两小生三花旦,还有老旦和贴旦。虽然生旦成群,但各个须眉生动,决不混淆。该剧体现了当年吉剧“不离基地,采撷众华”的方针,既有京腔大戏的场面,也有昆曲京剧的身段;该剧的丑角赵云华一角,吸纳了大量的昆丑的身段;花脸的气势和架子老到准确,神完气足;老旦豪气干云,三姊妹梅红雪白,各擅胜场。最可圈点的是,这些年轻演员演出了青春世界朝霞一样的靓丽气质,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在语言风格上,口语化和韵文相结合,幽默滑稽,带有浓郁的关东特色。该剧在唱腔上体现了吉剧声腔的特色。动静疾缓,有章有法,优美委婉,味道十足。整个演出一气呵成,精彩场面不断,场下观众笑声不绝。
《桃李梅》是吉剧“一大三小”中的唯一一出大戏,是吉林省吉剧院在上世纪60年代建团之初的奠基之作。1978年进京演出就曾获曹禺等大家好评,不仅在长春脍炙人口,豫剧、评剧、吕剧等一些地方剧种都有移植。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一稿,则是由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优秀青年演员担纲。吉剧人让这样一出经典剧目以新人版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之上,意义良多。每个剧种都有自己压箱底的梁柱戏(这是剧种得以形成的基础),让年青一代的演职员演出这些戏,既是对剧种家底的继承,又是一次本门功法的集中传授。通过一招一式排练演出的全过程,不仅使剧种的薪火得以传承,还可以培养年轻学员,没有比通过复排经典来培训学员更有效的途径了。从剧种发展方向看,无论将来是进是退是迂回,牢牢地站在基础上都是最佳起点。从接受美学角度讲,经典剧目的演出可以巩固老观众对剧种的热情,吸纳、形成新的观众群。同时,让经典向新时代敞开,等于激活经典并重新赋予其生命。
《桃李梅》虽属吉剧看家戏,但它从未参加过任何汇演评奖。笔者以为,有关部门应该有将该剧目纳入戏剧精品工程的考虑。以笔者多年参加全国汇演看到的情况,像《桃李梅》这样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佳作寥寥无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