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的起源与发展

 

一些早期萨满教研究者认为,萨满一词派生于巴利语samana。经汉语变化为Shamen(沙门)流向埃文基。这种看法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最先被西方学者发现的萨满这个词汇来自埃文基(鄂温克),许多学者提出埃文基的samanshamanxaman和蒙古语的shaman,突厥语的kamxam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群,其产生和丰富都赖于北亚的文化土壤。也有人指出埃文基的shaman可能来自于通古斯满族人的动词shasa,意思是“知晓”。这种看法与我国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萨满一词最早是在我国史籍中出现的。十二世纪中叶,南宋学者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兀室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珊蛮”,即“萨满”。“萨满”一词,多释为“情绪癫狂的人”,或称“巫人”。萨满一词引发了一些研究者关于萨满教起源和分布区域的许多联想。有些学者认为,“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意指兴奋的人、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一般分为职业萨满和家庭萨满,前者为整个部落、村或屯之萨满教的首领,负责全族跳神活动;后者则是家庭中的女成员,主持家庭跳神活动。在我国满一通古斯语族中的满、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族中,“萨满”有“知晓”、“晓彻”的含义,按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萨满是本氏族的智者,是渊博多能的文化人。

萨满一词传人西方大约是在18世纪。1692(清康熙三十一年)1696年,沙皇彼得大帝派往中国使节团中,有两位荷兰人——伊斯布兰特·伊代斯和亚当·布兰特。在他们撰写的中国旅行记中,第一次把“萨满”一词介绍到欧洲。此后国际上才知道,在中国北方存在着一种原始的信仰,并把它称之为“Shamanism(萨满教)”。从此,国际上就通用了“萨满教”这一词,成为一个专用术语。今日塞北僻远地方未接受邻族文明薰染者,所信仍为此种宗教。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反映出原始自发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过渡,是北半球原始牧猎及农耕文化中所特有的信仰现象。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在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我国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它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深蒂固。甚至在佛教伊斯兰教成为主流信仰的我国北方一些民族当中,仍可明显见到萨满教的遗留。萨满教主要存在于亚洲和欧洲接近北极的地区,如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许多地区。另外,在土耳其和沃斯替亚克诸民族中亦有人信仰萨满教。但有些学者认为,美洲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一些原始宗教实践,其性质也与萨满教类似。我国东北地区白山黑水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满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及部分入旗的汉族(汉军旗人)中,直到今天,仍有萨满习俗流传。随着原始公社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萨满教日益衰落,社会上层人士陆续皈依藏传佛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等。该教的一些原始因素不同程度地为上述宗教所汲取和融合。但在民间,仍有其浓厚的影响,甚至以变异了的形态残存下来。

萨满教是涵盖许多民族的宗教文化体系或宗教现象的统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萨满教,其内容不尽相同,各民族对萨满的称呼也不一致,有的所司的职能也不同。蒙古族把女萨满称作“巫都干”、“亦都干”,把男萨满称作“勃额”、“博”、“卜”、“孛”。二者均为鬼神附体的巫,前者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后者出现较晚。锡伯族有三种萨满。一种为大众式萨满。一种为“额尔其”,专领“玛法玛玛”女神,治疗天花、麻疹。一种为“道其”,专为神经错乱者驱鬼治病。后两者比较简单,属巫医性质。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德根”,也称“霍德尔雅达干”,是本氏族祖先灵魂常常附体的萨满,是生者与祖先沟通的媒介。他们有两种助手:一是“巴格其”,一是“巴列沁”,作为萨满代表神灵时与民众的联系人。此外还有三种萨满:一种是动物神附体萨满,能为病人扎针,占卜;一种为“巴尔西”,为娘娘神和敖雷·巴尔肯神附体的萨满,能治疗骨伤、疮疾,具有巫医性质;一种为“斡托西”娘娘神附体萨满,能占卜、治疗小孩疾病。赫哲族有若干种萨满,主要是“达克苏特伊”,汉意为送魂萨满,他可通神,也能看到亡灵的一切活动。“达克苏特伊”有两种助手:一种为“甲立”,又称“二神”,协助萨满捉鬼;一种为“阿哈”,有许多娘娘神阶附体,是“娘娘神的奴仆”、代言人。此外,“巴奇朗”为占卜、治病萨满,具有巫师性质。“佛日郎”则是祈求萨满,能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鄂伦春族有两种萨满。一种为“莫昆萨满”,汉意为氏族萨满,一种为“德勒库尔萨满”,又称“多尼萨满”、游动萨满。此外还有两种萨满:一种称“阿嘎钦”,另一种为“屋托钦”。朝鲜族称萨满为“巴克苏”,又称“巫堂”,多由女性担任,男子较少。其中有两种:一种为降神灵感巫堂;一种为世袭祭司巫堂。土族萨满称“斯古尔典”,又称“法拉”,其特点是神灵附体,举行赞坛仪式后为社会所公认。维吾尔族先人也信奉萨满教,为人治病的“巴克西”、“达汉”皆为萨满性质。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称萨满为“喀木”,也有称“奥云”或“巴克西”的。裕固族的萨满称“也赫哲”,为专职祭天神巫师,汉族称其为“师公子”,多男性,父死子继,也有自发的即神授的。

关于萨满教在全世界的分布,在早期大量的西伯利亚萨满教调查材料的支持下,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萨满教的核心区域是北亚、中亚地区。20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北美和南美、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大洋洲所发现的宗教现象给予极大关注,并认为在类型和功能上它们是与萨满教相近的宗教现象。著名萨满教学者米·埃利雅德认为:严密意义上的萨满教要数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萨满教现象最为典型。另外,萨满教的意识形态和技术见诸于澳大利亚、马来群岛、南美、北美和其它地区的原始人群中间。也有把北欧作为萨满教发源地的观点,还有更为极端的意见认为萨满教的摇篮是北极地区,声称只有在北极人群中才有真正萨满控制的昏迷术,它应称之为大萨满教。也有学者提议应把北极圈扩大到以北纬45度为界的范围之内。我国学者持有同样的见解,蔡家麒先生认为: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有其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传播地域上的渊源关系。他所述及的萨满教,系指曾经盛行在东起白令海、西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横跨亚、欧北部操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的渔猎或游牧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也有学者认为,萨满教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欧辽阔的寒土上,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以氏族为本位,内向性相当强的原始自然宗教。

 

© 版权所有:吉林省图书馆 数字图书平台